当东方美学邂逅工业智造:王艺的艺术突围与设计哲学

2025年盛夏,上海国际汽车城迎来一场设计界的“破圈”盛事——“王艺×科美创研上海国际汽车城大师CMF创新中心”正式成立。这个由当代雕塑艺术家王艺与汽车工业领域顶尖研发机构联合打造的创新平台,以“非遗工艺+传统美学+汽车CMF设计”的深度融合为目标,试图为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设计舞台上注入独特的东方基因。作为近年来活跃于工业设计领域的跨界艺术家,王艺用一场深度对话,揭开了这场“传统与现代”对话背后的设计哲学。

痛点破局:从“符号贴附”到“精神转译”的闭环革命

当前中国汽车CMF(色彩、材料、表面工艺)设计的核心困境,被王艺一针见血地指出:许多设计停留在“表面纹样移植”的初级阶段,如同给工业产品套上一件“文化外衣”,却未触及东方美学的深层精神内核;与此同时,非遗工艺与工业量产之间存在技术断层,传统技法难以适应汽车工业对精度、耐久性的严苛要求。

创新中心的独特性,正体现在对这两大痛点的系统性破解上。其一,是“研究—转化—量产”的闭环生态构建。中心搭建了非遗工艺数据库与CMF材料实验室,通过数字化建模技术将漆艺、蓝染等非遗工艺的“手感”“肌理”“温度”等感性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工业参数。例如,大漆的“温润质感”被拆解为漆层厚度、打磨精度、固化温度等具体指标,为传统工艺与汽车材料的融合奠定技术基础。其二,是“匠作驻留计划”的跨界协作机制。王艺团队邀请非遗传承人深度参与汽车研发全流程:在某车型大漆内饰开发中,工艺师与工程师共同攻克“温变难题”——通过调整漆料配方,在-40℃至80℃的极端环境下仍能保持漆膜的稳定性,同时保留了大漆特有的“呼吸感”。其三,是全球话语的重构。创新中心摒弃“东方元素=猎奇符号”的偏见,致力于输出可转译、可复用的设计范式。例如,将水墨晕染的“扩散轨迹”转化为金属蚀刻参数,让供应商能批量生产带有东方意境的饰板,推动东方美学从“视觉标签”升维为“设计语言”。

破壁之道:用“共同语言”重构协作边界

非遗工艺与传统美学的工业化应用,最大的障碍是“语言不通”:工匠习惯用“分寸”“火候”描述工艺,工程师则依赖“公差”“参数”衡量标准。王艺提出“重构协作语言”的三大策略,正是要打通这堵无形的墙。

首先是“工艺解构手册”的编制。以细木镶嵌为例,传统工艺强调“严丝合缝”的美感,但汽车内饰件需要适配不同批次的材料膨胀系数。手册中将“拼花误差”细化为“0.1mm级可调节公差”,让工匠理解“精度”不是对“手作温度”的妥协,而是扩大工艺适用性的工具。其次是“反向工作坊”的举办。工程师走进非遗工坊,学习大漆“阴干”时间与湿度的关系、蓝染“靛泥发酵”的温度控制,这些经验被反哺到汽车涂层干燥程序优化中,使涂层附着力提升30%;工匠则接触3D扫描、参数化设计等工具,传统技艺的边界被大大拓展。最后是“联合专利池”的建立。通过知识产权共享机制,传统工艺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资产,激励更多企业参与。例如,某螺钿镶嵌工艺的专利收益反哺工艺保护,使濒临失传的“浮雕螺钿”技艺重获生机。

红旗“国礼”车:一场“时空对话”的设计实验

在红旗“国礼”车的设计中,王艺团队面临一场极致的挑战:如何将“山水意象”从宋画《溪山行旅图》的“可游可居”慢体验,转化为汽车内饰的“瞬间共情”?

答案藏在“抽象萃取”与“技术转化”的双重智慧中。设计团队从山水画的“山势起伏线”中提取数学模型,转化为仪表台的轮廓曲线——这条曲线不仅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倚靠角度,更通过光影变化模拟出山峦的层次感;针对大漆在温差下易开裂的问题,团队创新性地将纳米陶瓷基材与大漆结合,形成“漆—陶复合结构”:大漆层保留透光性,陶瓷微孔则缓冲热胀冷缩应力,最终实现了“指尖触碰温润,极端环境稳定”的双重效果。

这场实验的本质,是“以约束激发创造力”。王艺强调:“工业量产不是艺术的敌人,而是最好的‘提炼器’。”当设计必须适配流水线的精度、成本的控制时,繁复的装饰被剥离,只剩下最核心的文化基因——正如宋代瓷器因“雨过天青”的釉色追求推动了制瓷技术的飞跃,汽车工业的约束,反而让东方美学的精神内核愈发清晰。

材质即语言:在“标准化”与“独特性”间寻找平衡

“材质本身即语言”,是王艺设计哲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在他看来,大漆的“呼吸感”、细木镶嵌的“木纹呼吸”、蓝染的“靛色沉淀”,都是机器无法复制的“匠作温度”。但在汽车工业的大规模生产中,如何选择适配的非遗工艺?王艺提出“三性原则”:

其一,材料可通约性。蓝染的靛蓝分子能与合成纤维稳定结合,因此被应用于汽车织物;而刺绣因线张力的离散性难以控制,暂时不适合精密的内饰件生产。其二,工艺可标准化。细木镶嵌通过单元模块化设计,将传统“一木一器”的定制模式转化为“多模块组合”的量产流程,既保留木纹的自然美感,又满足装配效率。其三,美学可解码性。“水纹”意象经流体动力学模拟验证,其流动感在全球用户中具有高认知相似度,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饰板纹理设计。

当然,王艺也划定了“不可妥协”的底线:材质的“神性”必须保留。以大漆为例,机械研磨会破坏天然漆酚的分子链结构,丧失“呼吸感”,因此大漆工艺的核心工序——如“髹涂”“推磨”——必须由工匠手工完成。“这不是效率问题,而是对材质生命力的尊重。”王艺说,“当用户触摸到大漆表面的细微肌理时,感受到的不仅是材料的物理属性,更是千年工艺的温度。”

东方设计的灵魂:“物我相生”的宇宙观

在王艺看来,东方设计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根本差异,在于对“人与物”关系的理解。西方现代主义强调“人征服物”,追求功能分区的高效、材料的“零伤痕”;而东方设计遵循“物我相生”的宇宙观,追求“物与人共生”。

这种哲学在汽车CMF设计中具象为三大特征:

空间哲学的“移动山水”。西方设计将驾驶舱划分为“娱乐区”“驾驶区”“储物区”,用物理隔断强化功能;东方设计则致力于营造“行望居游”的意境——挡把被设计成山石造型,出风口隐喻山涧溪流,连杯架的弧度都暗合“曲径通幽”的韵律。用户在驾驶时,不再是“操作机器”,而是“游于山水”。

材料伦理的“匠作温度”。西方设计推崇“完美无瑕”的工业品,东方设计则包容非遗工艺的“不完美”——竹编内饰的接缝、大漆表面的微瑕,这些“痕迹”不是缺陷,而是“人在造物中留下的印记”,让用户感知到“人”的存在。

价值导向的“文化反哺”。王艺提出“以工业制造保护非遗”的理念:汽车内饰的大漆部件量产收益投入濒危工艺保护,3D扫描技术提升螺钿镶嵌效率,让传承人从“手作匠人”升级为“文化设计师”。“当非遗的应用场景从旅游纪念品扩展到汽车工业,传承人的收入来源多元化,非遗的生命力自然更持久。”

致年轻设计师:做“龙卷风中心的静观者”

面对传统与科技、东方与西方的激烈碰撞,王艺给年轻设计师的建议是:“做龙卷风中心的静观者。”

他以红旗“国礼”车的内饰曲线设计为例:为了提炼出符合中国人文意的线条,团队成员每天观摩宋画,观察山水的走势、云雾的流动,让“山水气韵”内化为肌肉记忆,最终转化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曲线。“真正的创新不是追逐风眼外的碎片化潮流,而是在风暴中心凝练属于这个时代的东方精气神。”

在这个信息爆炸、潮流更迭的时代,王艺提醒年轻设计师:“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的传统。只有扎根文化内核,才能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保持清醒,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出独特的声音。”

从雕塑艺术到汽车CMF设计,王艺的跨界实践,本质上是一场“东方美学的当代转译实验”。他用创新中心搭建平台,用具体案例验证理念,用设计哲学回答时代之问:当工业文明遇见传统文化,当全球市场碰撞本土基因,中国设计能否走出一条“既现代又东方”的道路?

答案或许就藏在王艺的那句话里:“物我相生,共生共荣。”这不仅是东方设计的灵魂,更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底气。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