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沈阳,“韵美万象”里的辽宁民间工艺:一场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

7月的沈阳,骄阳似火,却挡不住一场文化盛宴的热度。7月25日上午,中国工业博物馆的青铜色大门缓缓开启,”韵美万象”辽宁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以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视觉交响,为这座工业城市注入了鲜活的文化脉动。这场由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展览,不仅是辽宁民间工艺的”全家福”,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的深度对话。

从”刻瓷圣手”到”高跷绝技”: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巡礼

走进展览主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幅海报上的一只振翅仙鹤——它单腿独立于松枝之上,羽毛根根分明,尾羽似有清风浮动,连眼部的釉色都泛着温润的光泽。这便是本次展览的”明星展品”《百鹤图》,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刻瓷艺术传承人钟立维耗时两年雕琢而成。”这是我60年刻瓷生涯里最满意的作品。”站在作品旁的钟立维头发花白,手指却因常年握刻刀而布满老茧,他轻轻抚过瓷面介绍:”刻瓷不是简单的’刻’,得先在素瓷上勾线,再用刻刀分阴阳,最后填色。你看这只鹤的爪子,要在0.3毫米的瓷胎上刻出鳞片质感,光是这一个细节就磨坏了三把刻刀。”

钟立维的话,道尽了辽宁民间工艺的”匠心密码”。作为展览的四大板块之一,”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展览”集中展示了近300件辽艺精华:岫岩玉雕的《祥龙献瑞》玉佩温润通透,雕刻师顺着玉石天然纹路将龙身鳞甲雕琢得若隐若现;阜新玛瑙雕刻的《四季花开》套件,用红、橙、黄、紫四色玛瑙拼接出牡丹、荷花、菊花、梅花,衔接处细若游丝却严丝合缝;锦州面塑的《东北大秧歌》组塑中,12个不足手掌大的面人手持红绸、唢呐,连舞者的皱纹和鞋上的泥点都清晰可见……这些散落于辽宁大地的非遗技艺,此刻在展厅里汇聚成一条流动的文化长河。

如果说静态展品是历史的”凝固记忆”,那么非遗传统技艺展区的”活态展演”则让文化真正”活”了过来。下午两点,一阵清脆的锣鼓声从展厅东侧传来——海城高跷队登场了!演员们脚踩1.2米高的木跷,身着大红、宝蓝戏服,扮演的”唐僧师徒””八仙过海”造型憨态可掬,却在高跷上走出”鹞子翻身””海底捞月”等绝活,引得观众阵阵惊呼。”我们高跷有’棍子上的东方芭蕾’之称,踩跷不仅要稳,更要会’演’。”68岁的传承人赵玉芬一边指导年轻队员调整跷位,一边向观众解释:”从前的高跷是农闲时的娱乐,现在我们把它变成了文旅演艺,去年还去北京参加了非遗博览会呢!”

当传统遇见现代:青年文创里的”辽宁表达”

在展厅二楼的”青年文创艺术展”区,一组名为《钢与火的诗》的瓷器装置吸引了众多目光:粗粝的钢板切割成几何形状,与细腻的白瓷瓶身拼接,钢表面保留着工厂车床打磨的纹路,瓷身上则绘制着辽宁的钢铁厂、老火车头图案。”我们想用当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辽宁的工业基因。”创作者、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李雨桐介绍,她和团队走访了鞍钢、沈阳机床厂等工业地标,收集了老工人的口述史,最终将工业元素转化为文创产品的美学符号。”比如这个茶具套装,杯盖的造型源自老式蒸汽机车的活塞,茶托则借鉴了炼钢炉的冷却管道截面图。”

这样的创新尝试,在展览中俯拾皆是。辽西木偶戏的皮影头饰被设计成时尚胸针,凤城满族荷包的刺绣纹样出现在手机壳上,大连贝雕的贝壳碎片被镶嵌成装饰画……这些由高校师生和年轻设计师创作的文创产品,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核心技艺,又通过功能转换、材料创新和审美重构,让辽宁文化符号以更贴近当代生活的方式走进年轻人的世界。

“传统工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回应时代的需求。”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张鹏举在开幕式上表示,青年文创单元不仅是展览的”创新板块”,更是搭建了一座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民间工艺,他们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传统技艺赋能,这种’双向奔赴’正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

从”展”到”链”:一场关于文化生态的深层探索

除了展览本身,本次活动的另一大亮点是”工业设计职工技能大赛”的同步举办。98名来自全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陶瓷工艺等领域的技术能手同台竞技,有的在陶瓷拉坯机上塑造花瓶,有的用数控设备雕刻辽砚,还有的现场设计带有满族纹样的现代家纺产品。”我们希望通过技能比拼,选拔出一批既懂传统工艺又掌握现代技术的’工匠型设计师’。”大赛评委、沈阳工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王建国说,”辽宁有深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民间工艺资源,两者的融合不仅能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更能为辽宁全面振兴提供新的产业动能。”

事实上,本次展览的深层目标远不止于展示。从设置四大特色板块到构建”展、演、赛、创”一体化平台,从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到推动文创产品市场化对接,主办方正试图以展览为支点,撬动辽宁民间工艺的文化生态链。”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保护’,而是要让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生存土壤。”辽宁省文联党组书记李琳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民间工艺与文旅、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培育更多带有辽宁地域印记的文化IP,让民间工艺从”展柜里的展品”变成”生活中的美好”。

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从上午的启幕仪式到下午的展演互动,展厅里始终人流如织。有白发苍苍的老艺人驻足欣赏后辈作品,有年轻父母带着孩子体验面塑制作,还有外地游客举着相机记录每一件展品的细节。”没想到辽宁的民间工艺这么丰富!”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女士一边拍摄岫玉雕刻一边感叹,”尤其是那个刻瓷的《百鹤图》,连鹤的眼睛都有高光,太震撼了!”

这场持续至8月4日的展览,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狂欢,更是一次文化的觉醒。当《百鹤图》的仙鹤在瓷面上振翅欲飞,当海城高跷的鼓点在展厅里回荡,当青年设计师将工业符号转化为时尚元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辽宁民间工艺的璀璨过往,更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的文化未来。正如钟立维在展览前言中写的:”每一件民间工艺品都是文化的种子,只要有人愿意播种、浇灌,它们就会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开出更美的花。”

此刻,中国工业博物馆的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进展厅,为每一件展品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这场”韵美万象”的展览,正在用最生动的方式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从未远去,它就藏在匠人的刻刀里、非遗的鼓点里、青年的创意里,藏在每一个热爱文化、守护文化的人心中。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