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聚通川韵 共谱巴蜀情——四川省第二十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在达州圆满落幕

七月的通川,热浪裹挟着戏韵流转。7月25日晚,达州市通川区莲花湖会议中心内灯火璀璨,掌声如潮。四川省第二十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闭幕式暨汇报演出在此盛大举行。当舞台上的追光灯最后一次为演员定格,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袁艺宣布”四川省第二十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闭幕”的声音响起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场历时半年的戏剧盛会,以”小而精””小而美”的艺术魅力,在巴渠大地上书写了新时代戏剧创作的生动注脚。

从”初赛”到”决赛”:千里挑一的戏剧盛宴

作为四川省戏剧艺术领域的省级专业赛事,四川省戏剧小品(小戏)比赛自1996年创办以来,已走过了28个春秋。它不仅是全省戏剧工作者展示才华的”大舞台”,更是观察四川基层文艺生态的”晴雨表”。本届比赛自今年1月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全省21个市(州)、省直文艺院团及高校的127件作品,涵盖小品、戏曲小戏、小音乐剧、独幕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历史新高。

“今年的参赛作品有个鲜明特点——’泥土香’与’时代感’并存。”赛事评委、国家一级编剧严西秀向记者介绍,”既有聚焦乡村振兴的《山货出山》,用方言小品讲述大巴山村民通过电商卖特产的暖心故事;也有回应社会热点的《社区议事厅》,以幽默对话展现基层治理的智慧;还有将川剧变脸与现代音乐融合的实验性小音乐剧《变·不变》,让人看到传统艺术的年轻化表达。”

经过初赛视频评审、复赛现场展演、决赛专家终评的三轮严格筛选,最终28件作品脱颖而出。其中,由广元市川北梆子剧院选送的《老茶馆》、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创作的《邻居》、达州市艺术剧院的《田埂上的约定》等4件作品斩获一等奖,成为本届比赛的”扛鼎之作”。

舞台上的”人间烟火”:28部作品里的时代注脚

7月25日下午,汇报演出在舞蹈《巴渠鼓韵》中拉开帷幕。鼓点如骤雨,舞姿似翻涌的巴河,瞬间将观众带入巴蜀大地的烟火长卷。

首台上演的小品《离离原上草》让现场不少观众红了眼眶。故事发生在川北山区的小学,即将退休的乡村教师周明远为给留守儿童凑齐去县城参加演讲比赛的路费,偷偷卖掉了自己种了十年的”离离草”(一种当地草药)。当孩子们举着用草编的”奖杯”冲上舞台,喊出”周老师,我们想带您去看真正的草原”时,台下观众席传来此起彼伏的抽噎声。”这不是编出来的故事,是我们剧团去年在昭化区支教时真实经历的。”导演王芳说,”小品虽小,但要能照见生活的褶皱。”

方言小品《乡情》则用”川味”幽默征服了全场。成都郊区拆迁队的”刺头”张大爷因舍不得老院子里的黄桷树,与工作组”斗智斗勇”,最终在社区主任的劝说下,主动将老树移植到新建的社区公园。”巴适得板!”坐在前排的达州本地观众刘大爷拍着大腿笑,”说的就是我们身边的故事,那些’嘴硬心软’的老邻居,活脱脱就在舞台上。”

如果说传统戏曲小戏《风吹稻穗香》用川剧高腔演绎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田园牧歌,那么小音乐剧《爱的算法》则展现了当代都市的情感困境。程序员陈默开发的”爱情匹配算法”在测试时屡屡失败,直到他在社区老年大学遇到了一群用”笨办法”经营婚姻的老人——”爱情哪有什么公式?不过是早上的一碗热粥,晚归时留的一盏灯。”当老人们用四川话合唱改编的《康定情歌》时,年轻的观众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温暖的一幕。

从”比赛”到”传承”:基层院团的”破圈”机遇

“这次比赛对我们基层院团来说,是一次’破圈’的好机会。”达州市艺术剧院院长李华感慨道。作为本届比赛的最大赢家之一,该院选送的方言小品《田埂上的约定》和独幕剧《遍地英雄》分获二、三等奖。”过去我们总觉得’小戏小品’难登大雅之堂,但这次比赛中,我们的作品和省直院团、高校作品同台竞技,不仅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更收获了很多兄弟院团的交流经验。”

事实上,本届比赛的参赛作品中,来自县级以下院团的作品占比超过60%。这些”草根”作品因扎根生活、贴近群众,反而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比如南充市蓬安县川剧团的《老茶倌》,以蓬安老茶馆为背景,通过三代茶客的故事,串联起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变迁;巴中市平昌县的《山乡夜话》则用灯戏形式,讲述了脱贫攻坚中”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的故事。”以前我们总觉得’小’是劣势,现在才明白,’小’恰恰是优势——小剧场、小成本、小切口,反而能让观众更有代入感。”平昌县文旅局艺术股股长张敏说。

比赛的”溢出效应”正在显现。据省文旅厅艺术处负责人介绍,本届比赛结束后,将组织优秀作品开展全省巡演,覆盖全省183个县(市、区),让更多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质量的小戏小品。同时,针对基层院团的创作需求,还将开设”戏剧创作工作坊”,邀请知名编剧、导演开展专题培训,推动”以赛促练、以演促创”的良性循环。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达州的”文化自信”新注脚

“达州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达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政在闭幕式上表示,”这里是元稹的故乡,有’元九登高’的千年习俗;这里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这里还是川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川北灯戏、巴渠民歌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达州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城”,先后出台《达州市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办法》,设立1000万元文艺创作专项资金,打造了《梦回巴国》《賨人》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精品。此次承办四川省戏剧小品(小戏)比赛,正是达州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又一举措。”我们将以此次比赛为契机,持续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机制,让更多像《田埂上的约定》这样的’达州故事’走向全省、全国。”刘政说。

夜渐深,莲花湖的风裹挟着戏韵轻轻拂过。当最后一个节目《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大合唱响起时,台下的观众自发打起节拍,孩童们骑在家长肩头跟着哼唱。这一刻,舞台上的”小戏小品”已不再是简单的艺术表演,而是连接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是新时代四川文艺工作者”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最佳诠释。

从初赛的”千里挑一”到决赛的”百花齐放”,从舞台上的”人间烟火”到现实中的”文化传承”,四川省第二十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不仅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艺术的盛宴,更在巴渠大地上播下了文艺的种子。正如袁艺副厅长在闭幕式上所说:”戏剧的生命力在于扎根人民,戏剧的未来在于守正创新。相信在全省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四川的小戏小品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