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一则注销备案公告,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激起涟漪——江来先进制造技术(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来合资公司”)因”决议解散”启动注销程序,公告期将持续至7月24日。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合资企业,曾被视为江淮汽车与蔚来汽车深度绑定的标志性项目,如今走向终结,其背后的产业逻辑与行业变革值得深入解读。

从代工到合资:一场改变双方命运的战略选择
要理解江来合资公司的注销,必须回溯江淮与蔚来的合作史。时间拨回2016年,彼时新能源汽车浪潮初起,新势力造车面临”生产资质”与”制造能力”的双重门槛。蔚来作为新势力代表,虽有技术积累却无工厂;江淮虽拥有成熟的汽车制造体系,却在新能源转型中亟需高端品牌赋能。双方一拍即合,于当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代工模式”——由江淮为蔚来代工生产ES8、ES6等车型,蔚来则提供技术与品牌支持。
这种模式在新势力早期被广泛采用:小鹏借海马、理想借力帆、零跑靠长江,代工解决了新势力的”生存问题”。但对蔚来而言,代工始终是”权宜之计”。一方面,代工模式下,蔚来需支付高额代工费(据公开报道,早期每辆车的代工成本约为8000-10000元),压缩了利润空间;另一方面,产品质量控制、产能调配权受制于代工厂,难以完全匹配高端品牌的品控要求。
2021年3月,双方合作升级——江淮与蔚来签署合资意向书,共同成立江来合资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江淮持股51%,蔚来持股49%)。根据当时的规划,江来公司定位为”制造管理平台”,聚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供应链管理、技术咨询等领域,目标是”深化双方在新能源制造领域的协同效应”。这一动作被业内视为双方从”代工关系”向”合资共建”转型的关键一步,甚至有分析认为,江来公司可能成为蔚来未来独立生产资质的”过渡载体”。
独立资质落地:合资公司完成历史使命
江来合资公司的注销,直接导火索是蔚来于2024年4月正式获得独立生产资质。
新能源生产资质的获取,是新势力从”代工厂的客人”变为”自己的主人”的关键转折点。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车企需通过国家发改委的”生产资质”审核与工信部的”产品公告”备案,方可自主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过去,新势力若不自建工厂或收购有资质的企业,只能依赖代工模式。
对于蔚来而言,获取独立资质的过程一波三折。2020年之前,蔚来曾尝试通过收购获得资质(如与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旗下的云度新能源接触),但最终因价格、战略协同性等问题搁浅。2021年后,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年销10万+”的淘汰赛阶段,蔚来加速推进资质申请——一方面,其在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NeoPark)投资超百亿建设第二生产基地;另一方面,通过与江淮的深度合作,积累了成熟的制造经验与管理团队。
2024年4月,蔚来终于拿到期待已久的独立生产资质。根据工信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81批),蔚来汽车正式以”独立生产企业”身份入列,其合肥新桥工厂生产的ET5、ET7等车型将不再标注”江淮汽车”代工标识。这意味着,蔚来与江淮在制造层面的合作已失去必要性——曾经的”代工+合资”模式,完成了从”必要补充”到”历史阶段”的使命转换。
注销非终点:合作模式升级背后的行业趋势
江来合资公司的注销,是否意味着江淮与蔚来的合作终结?答案是否定的。
接近蔚来的人士向媒体透露,双方在2024年1月已签署《换电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约定在换电电池标准制定、换电网络共建、换电车型研发等领域深化合作。此外,蔚来旗下的子品牌”阿尔卑斯”(面向大众市场)、”萤火虫”(微型车)仍可能借助江淮的制造经验,但合作形式将从”合资公司主导”转向”项目制协同”。
这种转变背后,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去代工化”趋势的集中体现。据统计,2020年前后,超80%的新势力依赖代工生产;但到2025年,头部新势力中自建工厂比例已超过60%。比亚迪、特斯拉等传统车企与新势力龙头,均通过自建工厂实现了成本控制、质量提升与产能自主。
更深层的逻辑是,当新势力度过”生存期”,进入”规模化竞争”阶段后,独立生产资质与自建工厂已成为标配——它不仅是品牌形象的象征,更是支撑智能化生产、柔性制造、供应链整合的基础。例如,蔚来的合肥新桥工厂已实现”全栈自研+数字化生产”,其焊装车间的自动化率达98%,可支持每小时生产60台车;而江来合资公司曾承担的部分供应链管理职能,蔚来已通过自建供应商体系与数字化管理系统完成替代。
对江淮而言,合资公司的注销同样是一次战略聚焦。作为传统车企转型代表,江淮近年来加速向”新能源+智能化”方向倾斜,其自主新能源品牌”思皓”已形成完整的产品矩阵,同时与大众汽车的合资项目(大众安徽)也在快速推进。剥离与蔚来的制造合资业务,有助于江淮集中资源发展自有品牌,同时通过与蔚来的换电合作,保留技术协同的可能性。
一场双向选择的”成人礼”
江来合资公司的注销,本质上是江淮与蔚来在各自发展阶段的一次”双向选择”。对蔚来来说,这是其从”新势力”迈向”成熟车企”的标志——独立生产资质的落地,意味着它终于拥有了完全自主的生产体系,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与技术变革;对江淮而言,这是一次资源优化,通过与蔚来的合作积累了高端制造经验后,其更需要聚焦自身品牌的复兴。
从行业视角看,这一事件折射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熟度提升:早期依赖代工的”野蛮生长”阶段已过,未来竞争将围绕核心技术、制造能力与生态布局展开。正如接近双方的业内人士所言:”注销不是结束,而是合作模式的升级。”当制造环节的”合资纽带”被解开,江淮与蔚来或许能在更平等的维度上,探索出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协同发展的新范式。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合作关系的转变或许不会有明显感知——无论是挂着”蔚来”标的新车,还是未来可能推出的换电车型,其品质与服务或将因双方的深度协同而持续提升。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江来合资公司的注销,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从”代工依赖”到”独立生长”的一个经典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