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剑指550万辆年销目标:全球化提速与技术普惠双线突围

2025年3月25日,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小范围会议上披露了公司年度销量目标——全年550万辆,其中海外市场占比超15%(80万辆以上)。这一目标较2024年427万辆的实际销量增长28.8%,而海外市场增速更是高达91.8%。若以10个月时间倒推,比亚迪需保持月均48万辆以上的销售节奏,相当于每天卖出约1.6万辆新车。这一激进目标背后,是比亚迪对技术优势、全球化布局和市场需求爆发的三重押注。

一、销量狂飙的底层逻辑:从燃油车停产到智驾普惠

自2022年4月彻底停产燃油车后,比亚迪的销量曲线始终陡峭向上:2022年销量翻倍至186万辆,2023年突破300万辆,2024年跃升至427万辆。这一增长轨迹与其技术迭代和战略转型密不可分。

  1. 价格战与技术下沉
    比亚迪近两年通过“油电同价”“电比油低”策略持续挤压燃油车市场,而2025年则祭出“全民智驾”新牌。公司宣布全系车型搭载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并将智驾功能下探至10万元以下价位段。这一举措直接瞄准下沉市场——中国10万-15万元价格带占乘用车总销量的40%以上,而智驾功能此前仅存在于20万元以上高端车型。
  2. 产能与供应链支撑
    月销48万辆的目标看似激进,但比亚迪的产能储备已提前布局。2024年其乘用车海外销量达41.7万辆,同比增长71.9%,全球化产能(如泰国、巴西工厂)逐步释放;国内西安、长沙等基地的扩建也持续提升交付能力。此外,3月初完成的435亿港元“闪电配售”为技术研发和海外扩张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全球化80万辆目标: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出海”

比亚迪将海外市场80万辆的目标拆解为欧洲、东南亚、南美三大板块:

  • 欧洲:依托匈牙利工厂辐射西欧,ATTO 3(元PLUS)已成为挪威、瑞典等国销量前三的电动车型;
  • 东南亚:泰国工厂投产海豚、海豹车型,规避关税壁垒的同时满足本地化需求;
  • 南美:巴西工厂聚焦混动车型,适应充电基建不足的市场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的出海已从单一产品出口转向全产业链布局。其在海外建设充电桩网络、与当地经销商深度绑定,并计划在欧洲推出右舵版车型。这种“生态出海”模式显著提升了海外市场的盈利能力和品牌黏性。

三、业绩与利润双增长:规模效应下的盈利革命

2024年比亚迪营收7771亿元,净利润402.5亿元,日赚超1亿元。其利润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来自:

  1. 规模效应摊薄成本:427万辆的年销量使单车制造成本下降8%-10%,尤其在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的自研自产体系下,成本优势进一步扩大。
  2. 高端车型贡献利润:腾势D9、仰望U8等高端车型均价超40万元,毛利率达35%以上,对冲了中低端市场的价格竞争压力。
  3. 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从锂矿开采到IGBT芯片研发,比亚迪减少对外部供应商依赖,在碳酸锂价格波动中保持利润率稳定。

四、挑战与隐忧:产能过剩风险与技术迭代压力

尽管目标激进,比亚迪仍需直面两大挑战:

  1. 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特斯拉FSD入华、小米SU7 Ultra等新势力车型密集上市,可能分流部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2. 海外政策风险: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终裁结果尚未落地,若税率超过25%,比亚迪在欧洲的利润空间将被压缩。

此外,智能化赛道的技术迭代速度远超预期。尽管比亚迪已推出“天神之眼”智驾系统,但与华为、小鹏等企业在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领域的差距仍需快速弥补。

销量目标背后的战略野心

550万辆年销目标不仅是数字游戏,更是比亚迪对全球汽车产业话语权的争夺。通过技术普惠(智驾下放)、全球化产能(本地化生产)和垂直整合(供应链可控)的三重策略,比亚迪试图在电动化下半场复制燃油车时代的丰田模式。然而,能否平衡规模与利润、速度与质量,将是其能否真正登顶“全球第一车企”的关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