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旗下大卓智能辟谣”裁员合并”传闻:逆势扩招背后的智能驾驶野心

一、突发传闻引发行业关注
3月26日,界面新闻报道称,奇瑞集团旗下自动驾驶子公司大卓智能陷入”裁员”与”业务合并”风波。网传消息称,大卓智能已对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团队及测试部门进行人员优化,同时部分业务将回归奇瑞研发总院。该传闻迅速引发行业热议,尤其在国内车企智能化竞赛白热化的背景下,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被放大解读。

面对舆论发酵,大卓智能当日发布正式声明,措辞强硬地否认了所有传闻。”公司经营状况稳健,所谓’裁员”合并’纯属捏造。”声明强调,针对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公司将保留法律追责权利。这一回应不仅试图平息市场猜测,更透露出企业维护品牌形象的急切心态。

二、逆势扩张:全球团队一年增长150%
与大卓智能的辟谣同步公布的,是一组颇具冲击力的数据——公司全球研发团队人数在2024年增长超过150%,且2025年计划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目前,企业正面向全球招聘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等核心岗位,覆盖北京、上海、深圳、芜湖四大研发中心。

这一扩招计划与传闻中的”裁员”形成鲜明对比。有业内人士分析,大卓智能的激进扩张可能与其技术路线调整或商业化落地加速有关。作为奇瑞集团布局智能驾驶的关键棋子,大卓智能承担着从L2+辅助驾驶到高阶自动驾驶的全栈研发任务,尤其在Robotaxi领域投入重兵。若团队规模确实在收缩,可能意味着技术路线转向或资源重新分配;但扩招动作则表明其仍在加码这一赛道。

三、创始团队基因:硅谷背景与奇瑞体系的碰撞
大卓智能的独特性在于其”混血”团队构成。CEO谷俊丽是公司灵魂人物,这位曾任职特斯拉Autopilot团队、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副总裁的技术大牛,在2022年加盟奇瑞后主导成立了大卓智能。她的履历折射出奇瑞对高端人才的渴求——特斯拉的算法经验、小鹏的本土化落地实践,加上奇瑞的制造业根基,构成了大卓智能的技术底色。

值得注意的是,谷俊丽目前同时担任奇瑞汽车副总裁,这种”双向任职”模式凸显了奇瑞对大卓智能的重视。但这也带来潜在挑战:如何在集团战略框架下保持子公司的创新独立性?此前行业不乏类似案例,如吉利旗下亿咖通与极氪自动驾驶部门的资源分配矛盾,最终导致部分业务重组。大卓智能此次否认合并传闻,或许正是对这种风险的主动切割。

四、行业暗战:高阶智驾成车企生死线
大卓智能的处境折射出整个行业的焦虑。2025年被视为高阶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节点,比亚迪、长安、吉利等头部车企已密集发布技术路线图。例如,比亚迪宣布全系车型搭载”天神之眼”智驾系统,长安则联合华为推进ADS 3.0迭代。这种背景下,奇瑞的”猎鹰智驾”方案能否突围,直接关系到其市场地位。

大卓智能的角色尤为关键。作为独立子公司,它既需要依托奇瑞的整车平台快速验证技术,又必须直面与第三方供应商(如华为、百度)的竞争。有分析指出,若Robotaxi业务收缩属实,可能意味着大卓智能正从”烧钱”的L4级自动驾驶转向更务实的L2+/L3级前装量产。这种战略聚焦在资本寒冬中不失为明智选择,但也可能削弱其在技术金字塔顶端的竞争力。

五、未来挑战:商业化与组织能力的双重考验
尽管大卓智能否认了负面传闻,但其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自动驾驶行业已进入”剩者为王”阶段,技术迭代速度与商业变现能力成为生死线。特斯拉FSD V12通过订阅制实现营收增长,Waymo依靠Robotaxi订单逐步盈利,而国内企业仍在探索可持续模式。

对大卓智能而言,如何在奇瑞体系内平衡研发投入与产出比,将是决定其命运的核心命题。此次扩招计划显示其仍坚持技术驱动路线,但若无法在1-2年内拿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如城市NOA功能落地),即使辟谣成功,市场信心恐难持续。

在智能汽车产业加速分化的今天,大卓智能的”裁员合并”乌龙事件绝非孤立个案。它既是企业战略调整期的常见阵痛,也是行业洗牌的微观缩影。随着奇瑞”猎鹰智驾”的全面铺开,大卓智能能否成为这场竞赛的黑马,答案或许藏在下一个季度的量产车交付数据里。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场关乎技术路线与商业模式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