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中国汽车产业格局迎来重大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安徽省以76.17万辆的整车产量超越广东(66.51万辆),首次问鼎全国汽车生产冠军,山东则以57.63万辆首次跻身前三。这一里程碑背后,是安徽多年来深耕汽车全产业链、集聚头部企业、推动新能源转型的战略成果,更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重心向内陆新兴制造基地转移的趋势。

从”跟跑”到”领跑”:安徽汽车产业的跃迁之路
安徽汽车产业的崛起并非偶然。2024年,该省汽车产量已突破300万辆大关,同比增长43.3%,占全国总产量的1/9;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68.4万辆,增速高达94.5%,占全国份额超1/8,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二。今年前两个月,安徽更是一举包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全国首位,一季度延续了这一强劲势头。
全产业链布局是安徽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省内已形成”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后市场服务”的完整生态链。奇瑞、江淮、蔚来、比亚迪、大众安徽等7家整车企业齐聚,覆盖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全品类;2700余家零部件企业贡献了全省汽车产业链60%的企业数量和48%的营收,涵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等关键领域。合肥市长丰县比亚迪基地去年生产整车超95万辆,带动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37万辆,仅次于深圳,产能利用率更是超出行业平均水平50%。
政策与集群效应:徽商回归的”强磁场”
安徽的崛起离不开政策支持与资本联动。近年来,安徽通过”徽商回归”工程吸引龙头企业投资,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奇瑞创始人尹同跃、蔚来CEO李斌等企业家纷纷加码布局。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安徽亿元以上徽商回归项目累计到位资金4373.3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及配套项目投资占比达76%。合肥比亚迪汽车零部件二期(125亿元)和芜湖弗迪电池产业园(125亿元)成为标志性项目,进一步强化了本地供应链能力。
区域协同发展也功不可没。 合肥依托高校科研资源打造创新高地,芜湖、滁州等地承接整车制造,阜阳、六安等市布局零部件配套,形成”合肥研发—皖南制造—皖北配套”的产业网络。这种集群效应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加速了技术迭代,使安徽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能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挑战与未来:从产量第一到技术引领
尽管安徽已登顶产量榜首,但面临的竞争依然激烈。广东凭借广汽、比亚迪深圳基地等传统优势,仍保持强大竞争力;山东的异军突起则得益于吉利、重汽等企业的扩张。此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和智能化竞赛,要求安徽企业持续投入研发。
未来,安徽需从三方面巩固优势:
-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在固态电池、自动驾驶等领域加大投入,避免陷入低端产能竞争;
- 拓展国际市场:依托奇瑞、江淮等企业的出口经验,推动皖产汽车”走出去”;
- 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充换电网络和智慧交通布局,支撑新能源汽车普及。
安徽的登顶不仅是产量的胜利,更是产业链协同与战略眼光的胜利。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这座中部省份正以”全产业链+徽商生态”的组合拳,书写中国汽车版图的新篇章。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和技术创新提速,安徽有望从”汽车制造大省”迈向”汽车科技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