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晚,小米汽车第二款量产车型YU7正式发布,仅用3分钟便实现大定订单突破20万辆的惊人成绩,远超其首款车型SU7上市首日的表现(24小时大定88898台)。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小米汽车自身的纪录,更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掀起轩然大波。受此消息影响,小米集团美股ADR一度涨超10%,资本市场对小米汽车的期待值被推向新高。

YU7为何比SU7更火爆?
从产品定位来看,YU7作为小米首款SUV车型,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但起售价仅为25.35万元,比Model Y便宜1万元,性价比优势显著。其性能参数同样亮眼:最大马力690PS、零百加速3.23秒、最高时速253km/h,全系标配超长续航(标准版达835km)。相比之下,SU7上市时虽也引发抢购,但YU7的技术升级和市场定位显然更精准地击中了消费者需求。
小米集团合伙人卢伟冰此前在业绩会上透露,YU7的技术发布会预约量已是SU7同期的3倍,预发布后的用户咨询量也大幅超越前作。这表明,经过SU7的市场验证后,小米汽车的品牌认可度显著提升,而YU7的产品力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优势。
黄牛代抢费破万,市场热度堪比“抢购潮”
YU7的火爆不仅体现在订单量上,二级市场的“黄牛经济”也随之疯狂。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代抢YU7首批订单的服务费普遍高达2000-10000元,部分卖家甚至标出更高价格。这一现象与当年iPhone发售时的黄牛抢购如出一辙,反映出市场对小米YU7的极度追捧。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此次开放了SU7/ SU7 Ultra锁单未交付用户的改配权限(6月26日22点至6月29日24点),允许用户将订单转为YU7。这一策略既消化了存量订单,又进一步推高了YU7的首批热度。
产能成最大瓶颈:30万辆年产能能否支撑需求?
尽管订单火爆,但小米汽车面临的产能挑战不容忽视。目前,小米汽车一期和二期工厂的年产能合计30万辆,而YU7的订单量已远超这一数字。若产能无法及时提升,可能导致交付周期大幅延长,影响用户体验和市场口碑。
据报道,小米近期斥资6.35亿元在北京拿地,该地块紧邻二期工厂,疑似为三期工厂扩建做准备。若三期工厂顺利落地,小米汽车的年产能有望突破45万辆,但短期内仍需依赖现有产能消化订单。
挑战特斯拉Model Y,YU7能否改写市场格局?
Model Y目前是中国市场最畅销的新能源车型,今年前5个月销量达12.66万辆,月均超2.5万辆。此前,小鹏G6、智己LS6等自主品牌车型虽试图抢占Model Y的市场份额,但均未撼动其地位。而YU7凭借更强的产品力和更低的价格,或将成为Model Y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不过,汽车市场的竞争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还涉及供应链管理、渠道布局和品牌服务等多方面因素。小米汽车若想真正挑战特斯拉,还需在产能爬坡、用户体验和品牌长期价值上持续发力。
小米汽车的“高光时刻”与未来挑战
YU7的首秀成功标志着小米汽车正式迈入“双车型”时代,其市场表现远超预期。然而,订单火爆的背后,产能、交付和长期竞争力仍是关键考验。若小米能妥善解决供应链问题,并延续SU7的市场策略,YU7有望成为Model Y的有力竞争者,甚至改写20万-30万元级SUV市场的格局。
对于消费者而言,YU7的热销意味着更高的购车门槛(黄牛加价)和更长的等待周期;而对于小米汽车来说,如何在火爆开局后稳住节奏,将是决定其能否从“网红品牌”蜕变为“长红品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