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个护小家电领域,徕芬凭借高速吹风机和扫振电动牙刷迅速崛起,成为年轻消费者眼中的“国货黑马”。然而,当这家公司以两款旗舰级往复式剃须刀——T1 Pro和P3 Pro高调进军剃须刀市场时,外界的反应却复杂得多:有人为其工业设计和性能突破叫好,也有人质疑其高昂定价是否“本末倒置”。在电动剃须刀行业增速放缓、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徕芬能否复制此前的成功,真正“坐上牌桌”?

一、从“吹风机神话”到剃须刀突围:徕芬的野心与挑战
徕芬的创始人叶洪新曾公开表示,公司的目标是让消费者在选购剃须刀时,能将徕芬列为选项之一。这一目标的背后,是徕芬对个护小家电市场的全品类布局野心。自2021年凭借高速吹风机爆红后,徕芬迅速拓展至电动牙刷领域,并在短短四年内完成“三件套”布局。然而,与电吹风和电动牙刷的蓝海市场不同,剃须刀行业早已是红海博弈的战场。
国际品牌如博朗、飞利浦长期占据高端市场,国内品牌飞科、超人则以性价比取胜,小米、创维等跨界玩家也在争夺中端份额。更严峻的是,2024年国内电动剃须刀市场首次出现“量额双降”,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徕芬选择以高端姿态切入,定价499元起(单刀头)和699元(三刀头),直接对标千元级海外品牌,无疑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豪赌。
二、设计还是实用?CNC工艺引发的争议
徕芬剃须刀的最大争议点在于其“不计成本”的工业设计。T1 Pro和P3 Pro均采用CNC一体成型铝合金机身,搭配曲面设计,质感接近高端消费电子产品。叶洪新直言:“剃须刀行业长期缺乏设计创新,我们不仅要提升性能,还要在美学上突破。”
然而,这种设计选择也带来了争议。一方面,用户对其金属质感和精密工艺赞不绝口;另一方面,批评者认为“把成本花在外壳上不如优化刀头”,尤其是T1 Pro仅配备单刀头,售价却接近500元,性价比引发质疑。相比之下,竞品如松下的便携剃须刀(国补后365元)和有色MINI 5(预售价399元)以更低价格提供类似功能,进一步挤压徕芬的市场空间。
三、技术突围:直线电机与算法能否成为护城河?
面对质疑,徕芬的底气来自其核心技术。两款新品搭载自主研发的直线电机和PID动态补偿算法,宣称能智能调节切割动力,提升胡须清洁效率。叶洪新透露,公司耗时4年攻克电机技术,并优化刀头、刀网等核心部件,力求在剃须干净度、舒适度上实现突破。
这种“技术+设计”双驱动的策略,与徕芬此前在吹风机领域的成功路径相似——通过高性能电机和简约设计打破行业同质化。但剃须刀市场的特殊性在于,用户对“剃得干净”的刚需远高于外观。若徕芬无法在核心性能上说服消费者,其高价策略可能沦为“叫好不叫座”。
四、产能与市场策略:从“小众高端”到“大众选项”
目前,徕芬剃须刀的产能仍处于爬坡阶段,CNC工艺的低效生产(单机日产能仅8件)导致预售一分钟内售罄。叶洪新坦言,今年剃须刀业务大概率亏损,但公司计划年底推出塑料版本入门机型,以更低价格覆盖性价比市场。此外,自有工厂的投产将帮助徕芬进一步压缩成本,提升供应链话语权。
从市场策略看,徕芬显然不满足于小众高端定位。叶洪新提出“市场份额要达到两位数”,这意味着必须在中端市场与飞科、小米正面交锋。未来两年,徕芬或将通过产品线扩展(如便携式剃须刀)和价格下探,寻找增量空间。
五、行业困局下的突围逻辑:设计溢价能否成立?
电动剃须刀行业的困境——增速放缓、同质化严重、高端市场被国际品牌垄断——也是徕芬面临的挑战。但徕芬的策略揭示了一个可能的方向:在技术迭代趋缓的品类中,设计差异化或许能成为新的溢价点。正如iPhone凭借工业设计重塑手机行业,徕芬试图在剃须刀领域复制这一逻辑。
然而,这一路径的风险在于,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好看的剃须刀”支付溢价?短期来看,徕芬的预售成绩证明了部分用户对设计创新的认可;长期而言,其能否像吹风机一样实现“技术+品牌”的双重护城河,仍需市场检验。
徕芬的剃须刀之战,是一场关于“设计能否重构刚需”的实验。在行业增长乏力的当下,叶洪新选择用高端化破局,既是对品牌调性的坚持,也是一场豪赌。如果成功,徕芬或将成为个护领域的“设计标杆”;若失败,则可能陷入高端市场的泥潭。无论如何,这场战役都将为行业提供重要参考——当技术红利消退,下一个竞争维度或许正是用户感知最直接的“颜值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