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卸任格力芯片公司董事长背后:一场关于技术自主与产业升级的接力赛

2025年6月,一则工商变更信息引发行业关注——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零边界”)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由董明珠变更为李绍斌。这一人事调整看似突然,实则折射出格力电器在芯片领域从“创始人驱动”向“专业化团队接棒”的战略转型。作为中国家电巨头,格力在芯片产业的布局已持续七年,而此次换帅背后,既是对过往成绩的阶段性总结,也是面向未来更高阶技术攻坚的布局。

一、从通信研究院到亚洲第一座碳化硅工厂:格力的芯片突围之路

零边界的成立可追溯至2018年,但其技术基因源于更早的格力通信技术研究院微电子所和功率半导体所。在董明珠的主导下,格力以“自主研发”为核心,逐步构建起覆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到应用的完整链条。2019年至2022年,零边界芯片出货量从1000万颗飙升至1亿颗,年均3600万颗的产能不仅满足了格力自身家电产品的需求(自研芯片占比约30%),更成为国内半导体国产替代的标杆案例。

值得关注的是,董明珠曾多次强调格力芯片工厂的“全自动化碳化硅产线”突破。碳化硅(SiC)作为第三代半导体的核心材料,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具有战略价值。格力不仅实现了该产线的量产,还对外输出工厂建设能力,宣称“未依赖国家资金,人才100%自主培养”。这一表态既回应了外界对芯片制造“神秘化”的质疑,也凸显了格力在重资产、高技术壁垒领域的硬实力。

二、换帅逻辑:技术深耕需要专业化管理

接任者李绍斌的履历显示,其深耕空调技术研发二十余年,从商用空调设计部长到总工程师助理,再到2025年升任副总裁,始终未脱离技术一线。这种“技术派”背景与零边界当前的发展阶段高度契合——当芯片研发从“从0到1”的突破转向“从1到N”的规模化应用时,需要更体系化的工程管理能力。

公开资料显示,李绍斌在2025年4月升任副总裁后迅速接手零边界,表明格力早已为此次交接铺路。分析人士指出,董明珠卸任董事长后,可能以“精神领袖+战略顾问”的角色继续参与芯片业务决策,而李绍斌则负责具体运营。这种分工既能延续格力的技术基因,又能提升企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

三、芯片业务的未来:从家电配套到生态赋能

目前,零边界的芯片产品已覆盖功率半导体(IGBT、SiC模组)和集成电路(MCU、AI SoC),并应用于空调、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等业务。但格力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董明珠在央视采访中曾提到,零边界的工厂可为其他半导体企业提供“整套环境设备”,这意味着格力正尝试从单一芯片供应商转型为技术解决方案输出方。

这一转型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功率半导体和高端MCU市场长期被英飞凌、德州仪器等国际巨头垄断,格力需持续投入研发以提升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芯片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和资本密集特性,要求企业具备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李绍斌的接任,或许正是为了在保持技术自主性的同时,推动芯片业务与格力智能家居、新能源等战略板块的协同。

四、行业启示:企业家精神与制度建设的平衡

董明珠的卸任引发了对企业家个人IP与企业长期发展的思考。在芯片这类需要长期投入的领域,创始人的远见固然重要,但建立可迭代的技术团队和管理体系更为关键。格力的此次换帅,或将为其他试图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中国企业提供一种范式——即通过“企业家引领+专业化团队执行”的模式,实现从技术追赶者到规则参与者的跨越。

珠海零边界的换帅,既是格力芯片业务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微观缩影。当董明珠时代的“破局者”角色交棒给李绍斌代表的“建设者”团队,这场关于技术自主的接力赛仍在继续。未来,零边界能否在全球半导体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将取决于其能否在专业化管理中延续创新基因,而这正是中国科技企业迈向价值链高端的关键命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