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午后,李阿姨家的客厅像个闷罐。空调明明开着制冷模式,出风口却吹不出凉风,摸上去甚至带点温吞。她走到窗边一看,外机连接管上裹着一层白霜,连金属外壳都凝着水珠 —— 这台用了五年的空调,显然出了问题。

生活中,不少人都遇到过类似情况:空调外机管子结冰,室内却越开越热。这到底是哪里出了故障?别急着喊维修师傅,先跟着这篇文章找找症结。
一、滤网堵塞:最容易被忽略的 “拦路虎”
王师傅在小区做家电维修多年,他说遇到的 “结冰不制冷” 案例里,有近四成是滤网惹的祸。空调运行时,室内机会通过滤网吸入空气,若滤网被灰尘、宠物毛发堵死,空气流通就会受阻。
这时候,蒸发器(室内机里的散热部件)无法正常与空气换热,温度会急剧下降。当蒸发器表面温度低于 0℃,空气中的水汽就会凝结成霜,甚至顺着管道蔓延到外机,形成结冰。而室内因为没有足够的冷空气循环,自然感觉不到制冷效果。
解决办法其实很简单:关掉空调电源,取下滤网(通常在室内机回风口,卡扣或螺丝固定),用清水冲洗后晾干装回。建议每两周清洗一次,尤其在雾霾天或养宠物的家庭。
二、蒸发器 “蒙尘”:换热效率的隐形杀手
如果清洗滤网后问题仍未解决,不妨检查蒸发器。蒸发器是空调的 “冷热交换站”,制冷剂在这里蒸发吸热,把室内热量带走。若长期不清理,蒸发器表面会积满油污和灰尘,就像给它盖了层棉被。
这时候,即使空气能通过滤网,也无法有效与蒸发器换热。制冷剂得不到足够的热量,会以液态进入外机管道,导致管道温度骤降,结出厚厚的冰。同时,室内机吹出来的风经过 “被棉被包裹” 的蒸发器,自然带不走多少热量。
处理蒸发器需要一点技巧:断电后打开室内机面板,用专用空调清洁剂均匀喷洒在蒸发器翅片上,静置 15 分钟后开机,让风扇将溶解的污渍吹出。注意不要用硬毛刷擦拭,以免损坏翅片。如果自己操作没把握,建议请专业人员用高压蒸汽清洗。
三、制冷剂不足:管道结冰的 “经典嫌疑人”
“师傅,我家空调结冰了,是不是该加氟了?” 这是维修师傅最常听到的提问。确实,制冷剂不足会导致管道结冰,但它可不是唯一原因。
空调里的制冷剂像个 “搬运工”,在管道里循环流动:在蒸发器里蒸发吸热(制冷),到外机冷凝器里放热(散热)。若管道有泄漏,制冷剂变少,在蒸发器里就会 “过度蒸发”,提前吸收过多热量,导致蒸发器和连接管温度过低,出现结冰。
这种情况下,光加制冷剂治标不治本,必须先找到泄漏点(可能是管道接口、阀门等)修补好,再定量添加。所以发现结冰时,别先急着喊 “加氟”,让师傅检测泄漏才是关键。
四、风机故障:空气循环的 “动力故障”
张女士家的空调前段时间也闹过别扭:外机管子结冰,室内机风很小。维修师傅检查后发现,是室内机风机电容老化,导致转速变慢。
风机的作用是带动空气流动,让冷空气吹进室内,同时将热空气带到蒸发器换热。若风机转速不够,甚至停转,蒸发器产生的冷量无法及时散发,就会造成局部低温结冰。外机那边,因为没有足够的热量传递过来,冷凝压力变低,也会导致管道结冰。
这种故障自己很难处理,需要专业人员检查风机电机、电容、线路等部件,必要时更换零件。平时如果听到空调发出异响(比如风机轴承磨损的 “嗡嗡” 声),要及时检修,避免小问题拖成大故障。
五、环境温度过低:特殊天气的 “小插曲”
冬天开空调制热时,偶尔也会遇到外机结冰的情况。这是因为当室外温度低于 5℃,空调外机冷凝器的散热效率会下降,制冷剂无法充分放热,导致管道温度降低,水汽凝结成冰。
不过这种结冰通常是短暂的,空调会自动进入 “除霜模式”:暂停制热,外机风扇停转,压缩机工作产生热量融化冰霜,几分钟后恢复正常。如果除霜频繁或无法除霜,可能是外机太脏、缺氟,或者除霜传感器故障,需要联系维修。
预防比维修更重要
其实,很多空调故障都能通过日常保养避免。比如每月清洗一次滤网,每年请师傅深度清洗蒸发器和冷凝器,定期检查外机是否被树叶、杂物堵塞。另外,搬家或装修时要保护好空调管道,避免碰撞导致泄漏;长时间不用空调时,要关电源、罩好防尘罩。
空调就像家里的 “老伙计”,你对它细心,它才会在酷暑寒冬里给你舒适。下次再遇到外机结冰不制冷的情况,不妨按上面的方法排查一番,或许能省下一笔维修费呢。如果自己处理不了,记得找正规维修公司,别让 “江湖郎中” 越修越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