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收缩信号:从经销商到直营店的全面调整
2025年4月,瑞士奢侈腕表品牌沛纳海(Panerai)在中国市场掀起一轮销售网络精简风暴。据界面新闻报道,品牌计划关闭上海多家专卖店,仅保留核心商圈的港汇恒隆广场门店;同时,位于江浙地区的部分TimeVallée时光天地集合店也将被优化。尽管官方尚未正式回应,但经销商和行业消息已证实这一动向。
这一调整并非突然。早在2024年,沛纳海已悄然关闭上海前滩太古里等优质铺位,被百年灵等竞品取代。如今,随着新任CEO Emmanuel Perrin的上任,改革步伐明显加速。

二、背后逻辑:市场需求萎缩与渠道失衡
沛纳海的收缩决策,折射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结构性变化:
- 消费疲软:2024年中国内地瑞表进口额同比下滑25.8%,腕表品类整体跌幅达28%-33%。沛纳海约80%收入依赖批发渠道,受经销商库存压力影响显著。
- 渠道低效:品牌在中国45城布局75家门店,其中24家为TimeVallée集合店专柜。但过度下沉至三线市场反而稀释了高端形象,2022-2024年市场份额从近2%跌至1.2%,排名从第16位下滑至第18位。
- 品牌力不足:尽管均价与劳力士相当(11,890瑞郎),但沛纳海在中国消费者心中始终未能跻身顶级奢侈腕表阵营,多次代言人选择失误进一步加剧定位模糊。
三、战略转型:从扩张到聚焦的必然选择
沛纳海的调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历峰集团重塑中国市场的关键一环:
- 资源集中化:保留核心城市顶级商圈门店(如上海港汇恒隆),放弃低效点位,提升单店坪效。
- 直营化尝试:减少对TimeVallée等集合店的依赖,增强对终端价格和服务的控制力。
- 管理层更迭:新CEO Perrin曾主导历峰集团专业制表部门改革,其上任或推动产品线精简与数字化营销升级。
四、行业启示:奢侈品牌的中国生存法则
沛纳海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反映了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普遍挑战:
- 存量竞争时代:盲目扩店已失效,品牌需通过体验升级(如定制服务、会员社群)增强粘性。
- 本土化平衡:过度依赖本土经销商虽能快速铺货,但易导致定价混乱和形象失控。
- 全球战略协同:美国市场虽增长强劲,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奢侈品市场仍不可放弃,需找到本土化与品牌调性的平衡点。
五、未来展望:改革成效待观察
沛纳海的调整能否奏效取决于两点:
- 产品策略:是否推出更具差异化的表款(如轻量化、年轻化设计)以吸引新客群;
- 营销创新:能否通过数字化手段(如虚拟试戴、跨界联名)重塑品牌形象。
若改革顺利,沛纳海或能止住份额下滑;若执行不力,则可能进一步边缘化。对于历峰集团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渠道优化,更是一场关乎品牌在中国市场生死存亡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