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生物深夜再回应可复美配方争议:行业检测标准滞后下的主动求变

一、事件背景:从成分质疑到标准之争
6月23日晚,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子生物”)发布声明,再次回应旗下品牌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产品的成分争议。这场风波始于5月24日美妆博主“大嘴博士”的指控,称可复美产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实际添加量不足0.02%,且核心成分“甘氨酸”缺失。尽管巨子生物多次否认并晒出检测数据,但双方争议的核心始终围绕检测方法的科学性与行业标准的缺失展开。

此次深夜声明中,巨子生物罕见承认现有检测方法存在局限性,并承诺公开关键技术参数,标志着企业从被动反驳转向主动透明化应对。这一转变背后,折射出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快速扩张与标准化滞后之间的矛盾。

二、技术争议:检测方法的分歧与行业标准的碎片化
巨子生物在声明中详细梳理了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标准演进:从2021年《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命名指导原则》到2025年即将实施的《重组胶原蛋白敷料》,五年间行业已出台多项标准。然而,化妆品中重组胶原蛋白的定性定量检测仍无国家标准,企业只能依赖行业标准或企业自定标准。

“大嘴博士”质疑的关键在于检测方法的差异。巨子生物采用的方法显示胶原蛋白含量达标,而“大嘴博士”引用的机构则得出相反结论。双方各执一词的背后,是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检测范式。例如,重组胶原蛋白分子量小、结构复杂,传统蛋白质检测方法(如凯氏定氮法)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其特殊结构,导致结果偏差。

巨子生物此次承认“检测方法需优化迭代”,实则是对行业痛点的直面。其提出联合科研机构推进检测方法优化,或将成为推动国家标准制定的契机。

三、企业策略:从专利壁垒到数据透明化
巨子生物的声明不仅回应争议,更试图重塑行业话语权。其强调早在2001年便申请了“类人胶原蛋白”发明专利,并推动该技术产业化。根据最新命名原则,“类人胶原蛋白”已被归类为“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这一术语变化背后是学术界与产业界对成分认知的深化。

更值得关注的是,巨子生物承诺逐步公开原料与成品的关键技术参数及质量控制数据。这一举措在化妆品行业尚属罕见。通常,企业仅公开备案配方,而具体生产工艺、检测标准等核心数据被视为商业机密。巨子生物的主动开放,既是对舆论压力的回应,亦可能是抢占行业标准的战略布局——通过主导数据透明化,掌握定义“高质量产品”的话语权。

四、市场影响:市值缩水与消费者信任危机
争议对巨子生物的资本市场表现已产生直接影响。截至6月23日,其市值较5月高点缩水近四成(约330亿港元)。投资者担忧的不仅是单一产品的争议,更是重组胶原蛋白赛道竞争加剧的风险。

华熙生物在此事件中的表态耐人寻味。其通过子公司支持“大嘴博士”的行为,被解读为对巨子生物市场份额的直接挑战。两大巨头之争背后,是重组胶原蛋白在医美、护肤领域千亿级市场的争夺。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7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将达108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40%。

五、行业启示:标准化与透明化是破局关键
巨子生物事件暴露的问题具有行业普遍性:

  1. 标准滞后性:新技术产业化速度远超标准制定周期,导致“无规可依”;
  2. 检测技术瓶颈:重组蛋白的特殊性要求开发针对性检测工具;
  3. 消费者认知鸿沟:普通用户难以理解成分复杂性,易受舆论影响。

未来行业可能需要多方协作:监管部门加速标准落地、企业开放数据共建信任、第三方机构研发通用检测方案。巨子生物此次主动“拆墙”,或将成为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化的转折点。

在重组胶原蛋白赛道热度持续的当下,巨子生物的深夜回应不仅是一次危机公关,更揭示了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经阵痛。当技术与标准的赛跑成为常态,唯有开放与协作才能实现双赢——这既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考验,也是中国美妆产业升级的必答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