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联合会(以下简称”中足联”)针对中超联赛第14轮河南队与成都蓉城比赛前后发生的极端球迷行为发布倡议书,以”强烈谴责”的明确态度表明立场。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个别球迷群体的失序行为,更折射出中国职业足球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文化建设命题。

一、事件透视:从竞技场到舆论场的连锁反应
据赛事报道,冲突源于两队球迷在赛前线上平台的言语交锋,继而演变为线下围堵、侮辱性标语展示等行为。尽管安保人员及时介入,但相关视频经社交媒体放大后,已对联赛形象造成实质性损害。值得关注的是,此类事件并非孤例——数据显示,近三个赛季中超联赛场均收到球迷投诉较2019年增长47%,其中地域攻击类投诉占比高达62%。
深层矛盾在于足球文化建设的滞后。当职业联赛步入商业化快车道时,部分球迷仍将胜负简单等同于城市荣辱,将竞技体育的激情异化为群体对立的情绪宣泄。成都蓉城球迷协会负责人坦言:”我们理解主队支持的狂热,但当标语出现’XX省人滚出去’字样时,这已超越竞技范畴。”
二、倡议内核:文明建设的多维价值重构
中足联倡议书提出”五个反对”原则:反对侮辱性言行、反对破坏公物、反对地域歧视、反对煽动对立、反对非理性狂欢。这背后是三重价值导向:
首先是人文精神的回归。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其本质应是跨越地域的文化纽带。河南建业更名”河南俱乐部酒祖杜康”后,俱乐部着力打造”中原文化足球”品牌,正是希望通过足球载体传播地域人文特色。当球迷将关注点从单纯的比分转移至球场内外的文化展示时,地域认同才能升华为文化共享。
其次是法治思维的强化。新修订的《体育法》明确规定”体育赛事活动参与者应遵守社会公德”,公安部亦将足球赛场纳入公共安全管理重点领域。此次事件中,涉事球迷已面临警方约谈,彰显法治在规范球迷行为中的刚性约束。
最后是商业生态的维护。德勤报告显示,中超联赛商业价值中球迷消费占比达38%,极端行为导致的观赛体验下降将直接影响赞助商信心。某国际运动品牌市场总监指出:”我们评估赛事合作时,球迷文化成熟度已是核心指标。”
三、破局之道:构建多方共治新格局
解决球迷冲突需要系统性方案:
俱乐部层面应建立”球迷信用档案”。参考欧洲足球的”支持者宪章”制度,对屡次违规者实施购票限制。山东泰山俱乐部推行的”文明观赛积分制”值得借鉴,将球迷行为与套票续约资格挂钩。
联赛管理机构需完善技术防控体系。引入AI视频识别系统实时监测看台异常行为,配合无人机巡查构建立体防控网。2024赛季起,中超已在部分球场试点”电子围栏”技术,有效预警群体冲突。
教育引导需覆盖全年龄段。北京国安俱乐部开展的”足球家庭日”活动,通过亲子观赛礼仪培训培养下一代球迷;校园足球课程增设”体育精神与公民责任”模块,从源头塑造价值观。
四、未来图景:让足球成为城市文明的镜子
当我们在讨论球迷文化时,本质上是在探讨如何让足球回归其社会功能。柏林赫塔俱乐部的”社区足球大使”计划证明,当俱乐部深度参与城市治理时,球迷会更珍视球队代表的集体荣誉。上海海港俱乐部与本地博物馆合作的”百年足球展”,正是打通体育与文化血脉的有益尝试。
中国职业足球正站在十字路口。据《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35年要实现”足球成为群众普遍参与的体育运动”。这不仅需要球场设施的硬件升级,更需要构建包括球迷文化在内的软实力体系。正如中足联在倡议书中所言:”让我们以足球之名传递正能量”,唯有当每座球场的呐喊都闪耀着文明的光辉,中国足球才能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