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韧”:一位老将的网球人生启示录

当36岁的柏衍站在温布尔登的草地上,面对比自己年轻一半的对手,他的目光中没有遗憾,只有平静的享受。这位曾经的中国男网”一哥”,在经历伤病、退役、复出等一系列人生转折后,用一种近乎禅意的态度诠释着职业运动员的另一种可能——不是非要站在领奖台上才算成功,能够持续热爱并为之奋斗本身就已足够珍贵。

柏衍的故事始于一场美丽的误会。少年时期横空出世的他,曾被寄予厚望成为”中国的锦织圭”。2008年,他在中国网球年终大奖赛夺冠,成为中国男网”一哥”;2010年上海大师赛,他爆冷击败世界排名第八的斯泰潘内克,让中国球迷看到了本土球星的希望。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他开玩笑——手肘手术、腰部肌肉伤、腕伤、脚踝韧带撕裂……接踵而至的伤病像无情的潮水,一次次冲垮他攀登职业高峰的阶梯。”当时国内的运动医学还不发达,我们只能靠天赋和刻苦训练。”柏衍回忆道,语气中既有对时代的无奈,也有对自我的清醒认知。

2020年,当世界因疫情停摆,本已接近重返大满贯门槛的柏衍再次被命运捉弄。世界排名重回第206位,距离职业生涯最佳的200名仅一步之遥,却不得不面对职业与家庭的两难抉择。”我已经不是那个可以不顾一切的年轻人了。”这个决定背后,是一个成熟男人对家庭责任的担当。他在家建起健身房,转型为教练,过上了相对平静的生活。但网球从未真正离开他的生活——就像一位老友,即使多年不见,重逢时依然有说不完的话。

转机出现在贵州队伸出的橄榄枝。”当机会来临时,家人都支持我抓住它。”柏衍的选择展现了一个运动员最珍贵的品质——永不言弃的精神。36岁”高龄”重返职业赛场,这在当今网坛实属罕见。没有赞助商的光环,没有团队的豪华配置,有的只是对网球纯粹的热爱和一份”不辜负自己”的坚持。”买房的钱都花在了打网球上”,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职业运动员鲜为人知的艰辛。

在温网资格赛首轮不敌18岁小将布德科夫后,柏衍的表现令人动容。他没有失意者的沮丧,反而以一种超然的态度看待这次”可能的最后一舞”。”能够站在大满贯赛场上,本身就是一种成就。”这种心态的转变,恰恰揭示了职业体育最深刻的哲理——胜负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值得追求。就像他现在常做的那样,用自己跌宕起伏的经历去激励年轻球员:”我们那一代走过的弯路,或许能帮后来者少走一些。”

柏衍的复出之路给我们带来了多重启示。在这个崇尚”少年得志”的时代,36岁重返赛场需要怎样的勇气?在物质诱惑与精神追求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当身体机能不可避免地下降时,又该如何重新定义成功?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职业体育的魅力不仅在于巅峰时的辉煌,更在于低谷中的坚持;运动员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奖牌数量上,更展现在面对挫折时的态度里。

从少年天才到老将重生,柏衍用二十年时间书写了一部中国网球人的精神史诗。他的经历提醒我们: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成功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在过程中不留遗憾。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这位老将的回答耐人寻味:”走下去,就值得骄傲。”或许,这就是对职业体育精神最朴素的诠释——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坚持能让平凡变得非凡。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