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2日至16日,伦敦奥林匹亚会展中心迎来了一场科技界的全球盛宴——为期五天的伦敦科技周(London Tech Week)在此落下帷幕。本届盛会以“AI时代的科技”(Tech in the Age of AI)为主题,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数字基础设施与监管等前沿议题,吸引了来自125个国家的3万名与会者,包括650多位演讲者、180位CEO、227位初创公司创始人,以及微软、亚马逊网络服务(AWS)、谷歌云等科技巨头的核心高管。这场盛会不仅展现了英国作为欧洲科技高地的实力,更通过跨界对话推动中英文明互鉴,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典范。

AI驱动创新:全球领袖共塑未来科技版图
伦敦科技周总监大卫·莫纳汉(David Monaghan)在闭幕致辞中强调:“本届科技周不仅是技术展示的平台,更是全球科技领袖重塑人工智能发展路径的协作场域。”会议议题紧扣时代脉搏,从生成式AI的伦理边界到量子计算的商业化落地,从数字基建的全球布局到监管框架的跨国协调,无不体现“AI时代”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英国科技行业的强劲表现成为焦点。根据《2025年英国科技国家报告》,英国科技生态系统的综合市场价值已突破1.2万亿美元,稳居欧洲首位。2024年,英国风投机构新募集66支基金,总额达109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初创企业融资规模已超70亿美元,创季度历史新高。此外,英国累计诞生163家独角兽企业,其中90%选择留在本土发展,展现出独特的生态黏性。
政策层面的重磅投入更为行业注入强心剂。英国首相斯塔默在开幕式宣布,政府将拨款10亿英镑(约合13.5亿美元)用于提升国家算力,目标是将AI基础设施性能提高20倍,推动英国从技术应用国转型为全球AI研发中心。这一计划包括新建实验室、数据中心,并加速公共服务领域的AI赋能。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政府还与11家跨国企业达成合作,计划五年内培训750万名AI专业人才,同时通过“科技优先培训计划”覆盖100万青少年,将AI技能培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中英跨文明对话:从上海到伦敦的人文互鉴
在科技周的舞台上,一场跨越东西方的思想碰撞同样引人注目。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上海报业集团与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第二季“上海—伦敦双城对话”同步举行。六天六场的跨界交流活动以“科技与人文共生”为主线,邀请作家、艺术家、科学家与城市规划者共同探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融合路径。
英国伦敦副市长霍华德·道伯(Mr. Howard Dawber)与中国代表团的合影成为活动亮点之一。对话中,双方聚焦智慧城市、文化遗产数字化、青年创新教育等议题。例如,上海学者提出“AI赋能传统戏曲活化”的案例,引发英方对科技如何保护本土文化的深入讨论;而英国设计师则分享了利用算法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实践,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这种双向赋能的交流模式,呼应了伦敦科技周“创新协作”的核心精神。
投资热潮与人才战略:英国科技生态的持续进化
英国科技行业的崛起离不开资本与人才的密集涌入。2025年上半年,英国科技初创企业融资额同比激增35%,其中人工智能赛道占比超过40%。投资者对英国的技术转化能力与政策稳定性表现出高度信心。与此同时,政府推出的“科技优先培训计划”被视为应对全球AI人才争夺战的关键举措。通过校企合作、学徒制改革等方式,英国正试图构建从基础教育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人才储备体系。
不过,挑战依然存在。尽管独角兽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但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监管仍是焦点议题。斯塔默在演讲中坦言:“AI的潜力必须与社会责任并行。”英国政府计划年内出台《人工智能治理框架》,明确数据隐私、算法透明度等领域的强制性标准,以避免技术滥用风险。
科技周背后的全球叙事
2025伦敦科技周的成功举办,既是英国科技实力的集中展示,也是全球创新网络重构的缩影。在AI重塑产业格局的当下,英国通过政策杠杆、资本运作与国际化合作,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欧洲创新引擎的地位。而上海—伦敦双城对话的深度开展,则为东西方文明在科技时代的对话提供了范本。正如卡罗琳·道森所言:“抓住此刻的动力,才能定义未来的规则。”这场科技与人文交织的盛会,或许正是新时代全球协作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