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亚马逊云科技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峥站在复旦附中毕业典礼的讲台上,他没有讲述成功学的故事,也没有描绘AI时代的美好蓝图,而是选择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异常深刻的话题——在AI时代如何重新定义”了解自己”。这一选择本身就极具深意:当技术浪潮席卷一切时,我们最需要的或许不是追逐技术本身,而是回归那个永恒的命题——认识你自己。

张峥院长的演讲从他个人的”学渣”经历开始,这种自嘲式的开场消解了权威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却巧妙地引出了一个核心观点:了解自己是一个永恒的功课,需要不断地尝试和发现。他将人生方向简化为四个象限——既不喜欢也不擅长、喜欢但不擅长、擅长但不喜欢、既喜欢又擅长,这种分类虽然简单,却直指现代教育体系的一个根本缺陷:我们太擅长评估学生的”擅长什么”,却很少关注他们”喜欢什么”。在标准化考试的压力下,学生们被训练成解题机器,却很少有机会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AI时代的来临,恰恰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这一问题的契机。
AI对教育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张峥院长敏锐地指出了三个关键影响:学习方式的变革、知识获取的民主化以及核心能力的重新定义。当AI可以轻松完成作业、解答问题时,抄袭现象的加剧只是表象,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如果连最基本的认知劳动都可以被外包给机器,那么人类学生究竟应该学习什么?张峥提出的解决方案颇具启发性——不是拒绝AI,而是拥抱AI但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是追求专业化的深度,而是培养文艺复兴式的广谱思维;最重要的是,发展那些AI无法替代的核心能力。这三点建议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应对框架:技术工具的使用、跨学科思维的培养以及人类独特能力的强化。
“没有科学的人文是空洞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盲目的。”张峥引用的这句话道破了AI时代教育的本质困境。在专业知识日益细分的今天,我们培养出了无数精通算法却对人文一无所知的工程师,以及满腹经纶却对基本科学原理茫然无知的人文学者。AI的出现本应成为弥合这一鸿沟的桥梁——它能够快速检索任何领域的知识,帮助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跨学科的联系。然而,这种潜力的实现有一个前提条件:使用者必须具备足够的自主性和好奇心。这正是张峥强调的”学会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那样思考”的深层含义——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比记忆答案更为珍贵。
关于核心能力的培养,张峥提出了一个看似矛盾实则深刻的观点:要把AI当作良师,但不能依赖它;要利用AI增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让它替代自己思考。这与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不谋而合——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和知识世界。AI可以极大地扩展我们的知识世界,但精神世界的成长、价值观的形成、创造力的迸发,始终是人类独有的领域。张峥用GPS作比,形象地说明了技术依赖的危险性:当我们习惯了被动接受导航指令,实际上丧失了空间认知能力和独立决策能力。同样,在学习中过度依赖AI,我们可能正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深度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演讲中最具人文关怀的部分,是张峥对”强弱”的重新定义。他指出,AI时代会放大个体的差异——不是应试教育下的分数差异,而是好奇心、提问能力、甄别错误和发现机会的能力差异。这种观点打破了我们对成功的传统认知,暗示着在技术主导的未来,那些看似”软性”的人类品质反而可能成为最核心的竞争力。当机器可以轻易超越人类的计算能力和知识储备时,人类文明的独特价值恰恰体现在我们的提问方式、价值判断和伦理思考上。
张峥院长的演讲最终回归到一个朴素但深刻的结论:在AI时代,”了解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技术的发展不断重塑着我们的能力边界和社会需求,但人类对自我认知的探索却是一个永恒的过程。他提出的三个目标——拥抱AI但挑战极限、培养广谱思维、强化核心能力——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应对技术变革的完整策略。这个策略的核心不在于如何使用AI,而在于如何在使用AI的同时不迷失自我。
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回望,我们会发现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了类似的焦虑与迷茫。印刷术的发明曾让学者们担心知识会变得廉价,工业革命让手工艺人恐惧失业,计算机革命让许多人担忧自己的工作会被机器取代。然而,历史一再证明,真正适应变化的不是那些抗拒技术的人,而是那些能够将新技术内化为自身能力延伸的个体。AI时代也不例外——它不会取代人类,但会取代那些不会使用AI的人类。
张峥院长的演讲之所以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它触及了教育的本质目的:不是为了适应某个特定的时代或技术,而是培养能够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完整的人。在AI时代的迷雾中,最珍贵的指南针或许就是我们对自己内心声音的倾听能力——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什么是自己真正擅长的,以及什么是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不可替代的人类价值。这也许就是”了解自己”在21世纪最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