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同频: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旅对话即将在闽江之畔绽放

当赣鄱大地的云海轻抚福州滨海的沙滩,当客家土楼的夯土墙与闽南红砖厝在光影中对话,当赣菜的香辣与闽菜的鲜甜在舌尖交织,一场关于文化与旅游的深度对话即将在闽江之心青年广场拉开帷幕。6月20日19:30,”如画江西 风景独好”江西文化和旅游(福州)推介会将打破地域界限,以山水为媒,以人文为脉,上演一场”山海共潮、赣闽同心”的文化盛宴。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游推介,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诠释,是两种地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性对话。

江西与福建,一北一南,同属东南丘陵地带,却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江西的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是”云中草原”武功山的日出云海;福建的海,是”海上仙都”太姥山的山海奇观,是平潭岛的碧海蓝天,是泉州港的千帆竞发。推介会选址闽江之心青年广场,恰似一个文化隐喻——闽江作为福建的母亲河,与江西的赣江同属长江水系,两江之水最终都将汇入大海,象征着赣闽文化虽各具特色却同宗同源。当江西的山水画卷在福州的滨海背景下徐徐展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旅游推介,更是一次文化基因的解码与重组。

江西文旅此次带来的”全新玩法”,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武功山的滑翔伞与悬崖秋千,将自然景观与极限运动完美结合;庐山牯岭镇的烟火气与星空帐篷,则实现了传统民宿与现代休闲方式的融合。景德镇陶溪川的瓷器工坊里,千年制瓷技艺通过利坯等环节向游客敞开大门;婺源篁岭的油纸伞工坊中,竹骨绵纸承载的不仅是遮雨工具,更是一整套江南美学体系。这种”活态传承”模式打破了传统景区”观看—拍照—离开”的单调循环,创造了”参与—体验—带走记忆”的深度旅游范式。当游客在铅山河口古镇的青石板路上漫步,感受”万里茶道第一镇”的历史脉动时,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观赏者,而成为了文化传承的参与者。

赣闽两地的文旅联动,折射出中国区域文旅合作的新趋势。井冈山与古田会议会址的跨省联动,不仅串联起”星火燎原”的红色线路,更开创了”初心之旅”这一全新的旅游产品形态。这种合作超越了简单的客源互送,而是通过文化IP的深度开发,实现了红色资源的整合与价值提升。《赣闽双城记》攻略中记载的红色故事,将革命历史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的旅游产品,使游客在旅途中完成一次精神洗礼。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合作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还有多少像赣闽这样文化相亲、地理相邻的省份可以携手打造跨省文旅线路?江西与福建的实践,为全国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这场文旅推介会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从景德镇的千年窑火到婺源的客家围屋,从赣剧的锣鼓点到滕王阁畔的新派茶饮,江西文旅展示的不是碎片化的景点,而是一套完整的文化叙事体系。这种叙事既有历史的厚度——如流坑古村”一门五进士”的科举传奇;又有当代的创新——如钓源古村香樟林骑行的现代休闲方式;更有未来的可能——如《归篱》画卷将现场展开的沉浸式体验。当这些元素有机融合,江西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文化符号。

闽江之畔的这场文旅盛宴,终将在赣闽两地的文化长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推介会的灯光渐暗,当游客带着江西的记忆返回福州,这场”山海之约”的意义早已超越旅游推广本身。它告诉我们,地域文化的魅力不在于固守传统,而在于与时俱进的创新表达;文旅融合的价值不在于简单的资源叠加,而在于文化基因的深度对话。在这个意义上,”如画江西 风景独好”不仅是一句宣传口号,更是一种文化态度——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拥抱变化,以守正创新的精神传承文明,让古老的赣鄱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闽江与赣水共辉相映的时刻,正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完美写照。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