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东馆第一特展厅内,灯光如月光般柔和地洒落。2025年6月20日下午,随着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箱,一件淡绿色玉龙缓缓现身——这是1984年出土于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的玦形玉龙,首次在考古发掘五十余年后公开展出。它微泛黄的玉质、红褐色的沁色、精磨圆润的表面,以及那独特的龙首兽形,仿佛在诉说着五千多年前红山先民的神秘故事。”这件玉龙出土时位于墓主人胸前,两条背对背放置,可能是身份象征。”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冯雨程的介绍,让这件文物瞬间鲜活起来。而这场名为”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的盛会,正是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系列考古大展的第四幕,通过三百余件文物,为我们揭开中华文明五千年基因密码。

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发源于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展览以玉龙为暗线,串联起红山文化的核心密码。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文明之轴”——从入口处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采集的石头艺术装置,到中央展柜的”C形玉龙”与玦形玉龙,再到女神像复制件,这条轴线恰如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展出的16件玉龙中,既有故宫博物院藏的”C形玉龙”,也有15件形态各异的玦形玉龙。”C形龙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龙形玉器之一,而玦形玉龙则是红山文化另一种代表性龙形玉器。”冯雨程的介绍揭示了红山人对龙的独特理解。这些玉龙大多卷曲如环,头尾切开似玦,龙首或呈兽形,或具熊的特征,反映了红山人对自然万物的抽象化表达。
考古发现不断刷新我们对红山文化的认知。牛河梁遗址的最新研究表明,这里已率先迈入古国时代,孕育出中国最早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证实,红山文化以玉礼器和”坛、庙、冢”礼制建筑为代表,实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展览中,一件件玉礼器、陶器、石雕,无声地讲述着红山社会的组织形态与精神世界。那些造型抽象的动物形玉器,尤其是玦形玉龙,其原型究竟是猪还是熊?学者们尚未有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玉器已成为红山社会身份与权力的象征。正如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郭明所言:”红山文化中的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体现了中华文明包容与融合发展、多元一体的特性。”
展览现场的艺术装置与展陈设计同样匠心独运。入口处用内蒙古赤峰红山后石头制作的艺术品,巧妙地将观众从当下瞬间拉回五千年前。展厅内,玉龙、女神像、彩陶筒形罐等文物构成完整的叙事链条,而那条由”C形玉龙”和玦形玉龙串联的”文明之轴”,则直观呈现了红山文化如何孕育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特别引人深思的是,红山文化为何频频出现龙形文物?五千多年前的龙究竟承载着怎样的精神内涵?郭明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线索:”龙是诞生于北方地区的想象生物,在红山文化时期被赋予明确的文化内涵。自此,’龙文化’逐渐形成。”这种兼具不同生物特征的混合型形象,正是多种文化元素融合发展的见证。
站在展览现场,凝视着这些来自五千年前的玉器,我们不禁思考: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从何而来?红山文化给出了答案——它既有对自然的崇拜与抽象表达,又有社会组织的复杂化尝试;既有区域特色的礼制建筑,又有超越地域的文化交流。那些精美的玉龙,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文明基因的载体。当我们的目光掠过玦形玉龙背对背的特殊摆放方式,触摸到玉器上历经五千年的沁色包浆,仿佛能感受到红山先民对天地、祖先的敬畏之心,以及他们构建社会秩序的智慧结晶。
这场展览的意义远超出文物展示本身。在”何以中国”的宏大命题下,红山文化特展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大门。它告诉我们,五千年文明不是虚无的概念,而是由一件件具体的文物、一个个真实的社会场景编织而成。从红山文化的玉龙到今天中华民族的龙图腾,一脉相承的精神血脉清晰可见。当展览于6月26日正式向公众开放时,它不仅是一次考古成果的呈现,更是一场跨越五千年的文明对话——关于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何以成为我们自己。在这个意义上,”龙腾中国”特展不仅展示了过去,更照亮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