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故宫遇见Labubu: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重组实验

2025年6月20日,上海张园迎来了一场看似不可能却意味深长的文化邂逅——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策划的”城市脉动──中国传统文化再诠释”展览在此拉开帷幕,而创作出网红IP Labubu的艺术家龙家升也携作品亮相。当六百年的紫禁城文化符号与当代潮流艺术中的卡通形象同处一室,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空间共享,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沿实验,一次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重组。

故宫作为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长久以来被视为高雅文化的象征;而Labubu诞生于当代潮流艺术领域,常与街头文化、商业消费紧密相连。两者在文化光谱上的位置看似遥远,却在此次展览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对话。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并置,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文化元素以新的语法重新编码。龙家升的作品往往将童话叙事与文化符号解构重组,当他的创作语言遇上故宫的文化基因,便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不是谁取代谁,而是彼此渗透、相互滋养的新型文化形态。

展览现场或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故宫借展的文物旁陈列着Labubu的衍生创作,传统纹样被解构成潮流艺术的视觉语言,而卡通形象的某些设计细节又隐约呼应着古代造物智慧。这种并置不是为了比较高低,而是展示文化传承的多元路径。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指出,文化资本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积累和转换。在此次展览中,我们看到的正是传统文化资本如何通过当代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转化为适应新媒介环境的表达形式。

文化创新往往发生在不同领域的交界处。历史上,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美学融合,创造了敦煌壁画这样的巅峰之作;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将古希腊罗马艺术精神与新兴的人文主义思想结合,催生了西方艺术的新纪元。今天的”城市脉动”展览延续了这一传统——不是通过怀旧式的复古,而是通过创造性的转化让传统文化获得当代生命力。当年轻观众在Labubu的卡通形象中识别出熟悉的传统文化元素时,文化认同便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建立起来。

这种文化实践对当下具有特殊意义。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传播挑战。年轻一代生长在图像爆炸的时代,传统的文化教育方式往往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城市脉动”展览展示了一种可能性:传统文化完全可以通过潮流艺术、数字媒介等新载体实现有效传播。关键不在于固守某种”纯正性”,而在于保持文化基因的开放性与适应性。正如生物进化需要基因重组一样,文化发展也需要不断的创造性转化。

展览背后反映的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一种新表达方式。过去的文化自信可能表现为对传统的原样保存,而今天的文化自信则体现为有能力让传统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选择与潮流艺术家合作,正是这种新文化自信的体现——不惧怕传统与当代的碰撞,相信文化生命力正来自于这种不断的自我更新。

“城市脉动”展览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的丰富性与可能性。当故宫遇见Labubu,我们看到的不是文化的妥协或消解,而是文化生命力的强劲展现。这种文化实践提醒我们:真正的传承不是博物馆式的标本保存,而是让文化基因在新的时代环境中不断重组、变异、进化。在这个意义上,这场看似跨界实则深植文化内核的展览,或许正预示着中国文化创新的一种新范式——在开放中坚守,在转化中传承,让古老文明永葆青春活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