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7日,北京城市副中心迎来一场文化盛事——路县故城遗址公园试运行开放暨”古韵传承 文化交融”主题季启动仪式。这不仅是一座考古遗址的新生,更是北京市属公园系统首次将文化资源系统性植入城市副中心的创新实践,标志着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进入”公园+遗址+博物馆”的立体化新时代。

一、时空交响:当中和韶乐遇见汉代城垣
活动现场最令人惊艳的莫过于天坛神乐署雅乐团带来的”行进式展演”。乐师们手持16件中和韶乐乐器微缩模型,在仅与观众数步之隔的”移动舞台”上演奏,让千年雅乐与汉代城垣遗址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打破传统演出空间限制的创新形式,使观众得以在行走中感受非遗音乐与历史遗址交融的奇妙体验,开创了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新范式。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乐器微缩模型被设计成盲盒形式亮相天坛公园,观众在收集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文创产品的乐趣,更能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这种将严肃文化遗产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消费品的做法,体现了当代博物馆传播思维的重大转变——从单向展示到互动参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
二、文化矩阵:构建北京文脉传播新生态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服务管理处处长缪祥流介绍,此次主题季是继公园艺术季、科普游园会后的又一创新举措。它系统整合了”山水园林遗产””千年轴线文脉””红色精神地标””科艺智识空间”等市属公园经典文化资源,通过天坛、颐和园、北海等公园及中国园林博物馆的主题周活动,持续贯穿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的第一个运行季度。
这种”公园+遗址+博物馆”的立体文化传播矩阵,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物理边界。游客可以在天坛感受皇家礼乐,在颐和园领略园林艺术,在北海体验红色记忆,最终汇聚到路县故城遗址公园触摸汉代历史。这种多点联动、资源共享的文化传播模式,不仅提升了各文化地标的协同效应,更构建起覆盖全市的文化体验网络,使北京的历史文脉以更加立体、多元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
三、数字赋能:文物IP的当代转化
主题季期间同步开启的”路县故城TOP文物形象”网络评选活动,体现了文化遗产传播的数字化趋势。观众可通过线上投票,从9件(套)展出的文物中选出最喜爱的形象,获胜者有望成为路县故城科普IP及文创产品原型。这种将学术性与大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文化遗产传播的专业性,又赋予了公众选择权,使文物真正”活”在当下。
值得关注的是,评选结果将在暑期活动中公布,这种时间上的精心安排将文化热度延续至旅游旺季,形成持续的文化影响力。而文物IP的文创产品化,则是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使古老文物通过现代设计语言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四、未来展望:文化遗产传播的北京样本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主题季的启动,为北京文化遗产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北京样本”。它表明,文化遗产保护不应止步于考古发掘和遗址保护,更应通过创新传播方式让历史”活起来””火起来”。北京市属公园系统的文化资源整合,展现了政府部门在文化治理上的系统思维;而数字化评选等互动环节的设计,则体现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
随着主题季活动的深入开展,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有望成为北京文化旅游的新地标。它不仅承载着汉代历史记忆,更将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让市民游客在古今辉映中感受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文化魅力。这种将考古遗址、古典园林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的文化实践,或许正预示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未来方向。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当代人的生活?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的主题季活动给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答案——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动”起来,让历史”潮”起来。这不仅是北京文化遗产传播的创新实践,更是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