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咸丰县唐崖镇燕朝小学的操场上,52岁的陈俊法手持一张普通长板凳,身形如电,凳脚翻飞间带起阵阵劲风。”一张板凳四只脚,专攻三路防四角…”他一边演练一边吟诵着古老的口诀,学生们围成一圈,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这一幕,正是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凳拳在当代传承的生动写照。板凳拳不仅是一门武术技艺,更是一部承载着武陵山区人民生存智慧与文化记忆的活态史书,它的传承故事折射出中国民间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

板凳拳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中期的武陵山区,最初是陈氏祖辈为抵御豺狼虎豹和匪患而创。这种源于生存需求的民间武术,经过几代人的完善,逐渐发展为融合棍、剑、刀等多种兵器技法的独特拳种。”板凳裹身避锐器,推格点击让我任”的精髓,体现了先民面对自然与人为威胁时的生存智慧。陈俊法8岁跟随爷爷陈搏斋习武的经历,正是这种代际传承的典型。在那个尚武的年代,板凳拳不仅是防身之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寄托。这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民间武术,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接地气的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板凳拳曾面临家族单传而濒临失传的困境。陈俊法打破”传内不传外”的传统桎梏,自2015年起在县城开办武馆,授徒500余人,其中5人已成为县级传承人。这一转变意义重大——它标志着民间武术从家族秘技向公共文化的转型。更为可贵的是,陈俊法将板凳拳引入燕朝小学课堂,每周20节课的系统教学,不仅让数百名学生掌握了这门技艺,更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学生袁冬”练习板凳拳后身体强壮了,学习成绩都提升了不少”的体验,印证了传统武术在当代教育中的独特价值。这种传承方式的创新,使板凳拳从乡村武馆走向了正规教育体系,实现了文化传承的制度化。
陈俊法对板凳拳的传承不止于技艺传授,更致力于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创新。他在咸丰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支持下出版的《土家族板凳拳》专著,以图解方式详细记录动作和练习方法,使这门口头传承的技艺得以文本化保存。更为深远的是,他将板凳拳提升至文化哲学高度——”板凳拳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沉稳的生活态度”。这种理念赋予了传统武术现代意义,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当板凳拳从防身术演变为文化符号,它的生命力便得到了根本保障。
板凳拳的当代传承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陈俊法身兼数职——武馆教练、学校教师、消防部门特聘教练,这种跨界传播扩大了板凳拳的社会影响力。在咸丰县职业中等技术学校,学生们通过练习板凳拳不仅强身健体,更培养了纪律性和意志力。这种全方位的传承模式,使板凳拳从单一的武术形式发展为包含健身、教育、文化传播等多重功能的综合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陈俊法以”子孙谨记我为奇”为要领的创新精神,既保持了传统精髓,又赋予其时代特色,这种平衡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传承的关键。
回望板凳拳的传承之路,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民间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韧性。从防身术到文化遗产,从家族秘技到公共教育,板凳拳的演变轨迹映射出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转变。陈俊法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式的标本保存,而是让传统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当一张普通的长板凳在校园里翻飞时,它舞动的不仅是武术招式,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血脉。
板凳拳的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数字化时代的注意力分散、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弱化等。但陈俊法等传承人的努力已经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文化传播相结合,让民间武术成为连接社区、学校与家庭的文化纽带。或许有一天,当更多人了解板凳拳”既能攻敌制胜,又能强身健体”的双重价值时,这门源自武陵山区的独特武术将真正实现”走出武陵,走向全国”的愿景,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