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非导演达雷尔·鲁特站在长沙的舞台上,讲述他的作品《永不遗忘的美丽》如何通过一部电影让中国观众”看到整个非洲”时,他无意中道破了2025中非电影周的核心价值——光影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是跨越文明藩篱的桥梁。这场持续五天的电影盛会,以24部精选影片为媒介,在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搭建起中非文化交流的立体平台,让两种同样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文明在银幕上相遇、对话、共鸣。

电影周选择《永不遗忘的美丽》作为开幕影片,这一决定本身就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这部曾获奥斯卡提名的南非电影,讲述了一位艾滋病母亲在生命最后时刻为女儿争取生存希望的故事。导演达雷尔·鲁特在长沙的交流中坦言:”有时你通过一部电影,可能就看到了整个非洲。”这句话揭示了电影作为文化载体的独特力量——它能够压缩时空距离,将一个大陆的情感体验浓缩进两小时的叙事中。当中国观众通过银幕感受南非社会的现实困境与人性的坚韧光芒时,他们获得的不仅是一次观影体验,更是对非洲大陆复杂现实的深度理解。这种理解超越了旅游手册上的刻板印象,直抵文化内核。
电影周精心设计的五大主体活动——开幕式、影片展映、发展论坛、音乐之夜和创作采风——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交流生态系统。其中,中非电影发展论坛在湘潭大学的举办尤其值得关注。论坛围绕”构建文化共兴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展开研讨,将电影艺术提升至文明对话的高度。这种定位并非偶然,因为电影本身就是二十世纪以来最具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形式之一。当非洲电影人谈论”非洲电影新浪潮”,中国电影人分享”新主流电影”经验时,他们实际上是在探讨各自文明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保持主体性的同时实现现代化转型。湖南湘潭这一选择也颇具匠心——作为毛泽东的故乡,这里象征着中国革命的起点,而革命与解放的主题恰恰是中非共同的历史记忆。
中非电影音乐之夜在湖南大剧院的呈现,则展示了艺术跨媒介融合的无限可能。当湘籍歌唱家王丽达、张英席与长沙交响乐团共同演绎《英雄赞歌》《走出非洲》等电影音乐时,音乐成为超越语言的直接情感交流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走出非洲》这首源自丹麦作家凯伦·布里克森小说的电影主题曲,此刻由非洲电影人与中国艺术家共同演绎,完成了文化意义的又一次转译。这种艺术上的”混血”现象,恰恰印证了法国社会学家马塞尔·莫斯所说的”礼物交换”理论——文化在给予与接受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
创作采风环节的设计尤为精妙,它将电影人的视野从银幕延伸至现实。走访韶山、湖南博物院、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地,使非洲电影人能够亲身感受中国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当代文化生产力。同样,中国电影人也能从非洲同行的视角重新发现这些文化地标的意义。这种双向的文化观察与体验,打破了”展示者-观看者”的单向模式,建立起真正的对话关系。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2025中非电影周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回应了在全球化退潮背景下如何促进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的时代命题。电影作为20世纪最成功的全球文化产品,其跨文化传播经验为其他领域提供了宝贵借鉴。当中非电影人在长沙讨论”影视文化交往的多元叙事”时,他们实际上是在探索如何在全球北方主导的叙事体系之外,构建更加平等、多元的文化表达空间。
电影周闭幕之际,我们或许可以期待它播下的文化种子将在未来生根发芽。当非洲观众通过中国电影理解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当中国观众通过非洲电影思考发展的多样性可能,这种双向的文化认知将逐渐改变人们头脑中的刻板印象,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秩序奠定基础。正如达雷尔·鲁特所希望的那样,也许有一天,中非电影人能够共同创作出既属于非洲也属于中国的”世界电影”,在那样的作品中,文明差异不再是隔阂,而成为创新的源泉。这正是2025中非电影周留给我们的最宝贵启示——在光影交错间,人类终将找到超越差异的共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