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日,红星美凯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星控股”)破产重整管理人宣布,《红星美凯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重整计划(草案)》表决获得通过。这一消息标志着这家曾辉煌一时的家居龙头企业,在经历债务危机后迈出了关键一步。然而,重整之路并非坦途,红星控股仍需面对资不抵债的困境,以及如何在未来实现盈利的挑战。

资不抵债,重整无外部投资人
红星控股成立于2007年,曾是家居行业龙头美凯龙(601828.SH/01528.HK)的原控股股东(现为第二大股东)。截至重整受理日,实控人车建兴持有红星控股92%股权,其妹妹车建芳持有8%股权。然而,由于前期重资产运营模式、融资成本高企,红星控股盈利能力持续下滑,现金流紧张,最终陷入债务危机。
据澎湃新闻获取的草案显示,截至2024年7月1日,红星控股经审计的资产总额约109.19亿元,负债总额约168.03亿元,所有者权益为-58.84亿元,已严重资不抵债。由于缺乏外部投资人介入,本次重整只能依赖原控股股东的支持。
原股东承诺注资,对赌协议能否扭转颓势?
为了挽救红星控股,原股东车建兴及其妹妹车建芳承诺,在重整计划裁定批准之日起的第7个自然年度(即首次对赌结果调整前)向公司投入1亿元现金或注入价值1亿元的资产,以解决其对公司的1亿元欠缴出资责任。此外,若新红星控股在重整计划裁定批准之日起的第7个和第8个自然年度的当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不少于4.5亿元和5亿元,且原股东完成欠缴出资责任后,原股东每年可获取对赌平台所持5%的股份。
这一对赌协议的核心在于,原股东需通过资金注入和业绩承诺,帮助红星控股恢复盈利能力。然而,从红星美凯龙近年的财务表现来看,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实现。
上市后市值千亿,如今亏损扩大
红星美凯龙曾是中国家居行业的标杆企业。2015年,公司在香港上市;2018年,又成功登陆A股,成为家居行业首个“A+H”股上市公司。上市后,红星美凯龙两股总市值最高超过千亿元,一度被视为家居零售行业的龙头企业。
然而,前期重资产运营模式导致公司负债高企,融资成本不断上升,盈利能力逐渐下滑。尽管车建兴多次抛售资产,包括红星地产、美凯龙物业等,但仍未能挽回颓势。2023年,厦门国资旗下建发股份以62.86亿元现金对价收购美凯龙29.95%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试图通过引入国资力量帮助公司脱困。
尽管如此,红星美凯龙的财务状况仍未明显改善。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8.2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达29.83亿元,相较2023年22.16亿元的亏损额,亏损幅度再度扩大35%。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收16.15亿元,归母净亏损虽环比缩小53%,但若剔除公允价值变动影响,经营性利润仍仅实现盈亏平衡,显示出公司仍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未来能否涅槃重生?
红星控股的重整计划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原股东的注资承诺能否兑现,以及红星美凯龙能否在未来实现盈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司仍面临较大的挑战:
- 债务压力依然沉重:尽管重整计划获得通过,但红星控股的负债规模仍然庞大,如何有效降低债务负担仍是关键。
- 盈利能力亟待提升:红星美凯龙近年来的亏损扩大,表明其商业模式仍需调整,如何优化运营、提升盈利能力是未来发展的核心。
- 市场竞争加剧:家居行业竞争激烈,红星美凯龙需在品牌、渠道、服务等方面持续创新,才能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尽管困难重重,但红星控股的重整计划仍为公司的未来提供了一线希望。如果原股东能够履行注资承诺,并通过有效的经营策略改善公司业绩,红星控股或许能在未来实现涅槃重生,重新焕发活力。
结语
红星控股的重整草案获通过,标志着其债务重组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资不抵债的现状、原股东的注资承诺能否兑现,以及红星美凯龙未来的盈利能力,仍是决定公司能否真正走出困境的关键因素。对于这家曾辉煌一时的家居龙头企业来说,未来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