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造手机:高端市场的“破局者”还是“理想主义者”?

一、野心与底气:从扫地机器人到“三分天下”

2025年9月,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宣布进军手机市场,目标直指高端领域,放话要与华为、小米“三分天下”。这一宣言背后,是追觅从清洁电器到造车、再到手机的“生态狂飙”。其底气源于三方面:

  1. 技术迁移能力:追觅在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及传感器融合领域积累的6379项专利(45%为发明专利),为其手机业务提供了硬件基础。例如,其“可见光通信系统”专利可优化手机与智能设备的低延迟交互,而扫地机器人的激光雷达与视觉算法也被迁移至手机天文摄影功能,实现城市光污染下的银河拍摄。
  2. 营收与资本支持:2025年上半年营收超2024年全年,清洁电器线上高端市场份额第一,加之20亿元大家电订单和未来多业务IPO计划,为烧钱的手机业务提供了资金缓冲。
  3. 生态逻辑:俞浩提出“人-车-家-宇宙万物生态”,手机作为核心入口,需串联扫地机、汽车等设备,类似小米“手机+AIoT”模式。

然而,这份野心背后是巨大的市场风险。

二、差异化突围:天文摄影与“天地互联”的豪赌

追觅首款手机Dreame Space以“天文级摄影”为核心卖点,通过多光谱传感器、AI降噪算法和超长曝光技术,将专业天文摄影大众化。其“天地互联”战略更进一步:手机可联动扫地机器人暂停工作以减少拍摄震动,或调度无人机辅助补光。这种差异化定位瞄准了高端市场的细分需求,海外预售1亿元订单印证了初期热度。

但风险同样显著:

  • 小众市场天花板:参考努比亚星空摄影的小众性,天文功能能否撑起长期销量存疑。
  • 技术落地挑战:手机软硬件集成复杂度远超清洁电器,尤其在影像算法、系统优化等需长期迭代的领域。

三、红海市场的生死关:巨头夹击与资金高压

追觅的高端化策略直面苹果、华为的垄断格局——2025年上半年中国6000元以上市场中,两者合计占比超90%。其劣势包括:

  1. 品牌认知壁垒:用户对高端手机的忠诚度极高,追觅需从零建立信任。
  2. 软件生态短板:华为鸿蒙、小米澎湃OS历经多年优化,追觅自研系统“追觅宇宙”的成熟度待验证。
  3. 资金双线作战:同时推进手机与造车(对标布加迪、宾利),财务压力可能拖累核心业务。

四、成功关键:技术、生态与耐心的三重考验

追觅若想破局,需聚焦三大核心:

  1. 技术差异化:将天文摄影从“噱头”转化为不可替代的体验,例如开发独家天体识别算法或深空数据服务。
  2. 生态协同:强化手机与扫地机、汽车等设备的无缝联动,避免沦为“功能叠加”的硬件。
  3. 长期主义:高端市场需耐心培育,如小米用10年才站稳高端,追觅需平衡激进扩张与可持续投入。

梦想照进现实的崎岖之路

追觅的跨界勇气值得敬佩,其技术迁移能力与生态野心展现了创新活力。但手机行业的残酷竞争从不同情“情怀”,唯有实打实的技术突破与用户认可才能打破巨头垄断。俞浩的“三分天下”宣言,更像一场关于未来智能入口的豪赌——成则开辟新赛道,败则警示跨界风险。在2025年这个节点,追觅手机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扉页,其结局将取决于能否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