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发展的征程中,“十四五” 时期是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关键五年。9 月 18 日,国新办举行的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犹如一幅壮丽的画卷,徐徐展开了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辉煌成就。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会上指出,“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只有 10 年时间”,这简短的话语,饱含着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征程上的紧迫与机遇,也彰显了我国向科技强国挺进的坚定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立了 2035 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如今,回首 “十四五”,我国科技事业可谓是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重大科技成果如璀璨星辰,照亮了科技强国之路。“天宫” 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让我国在太空探索领域持续深耕;“嫦娥六号” 成功实现月背采样返回,这一壮举再次刷新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中国政府网。在深海探测方面,“海斗一号” 也不甘示弱,深入万米海底,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资料中国政府网。此外,5G 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让我们步入了高速互联的新时代;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全球精准服务,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C919 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 10 年稳居世界首位,成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中国政府网。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十四五” 期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青年科技人才也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45 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比例达到 4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 80% 的项目由 45 岁以下的青年人承担。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青年科技人才正在茁壮成长,他们将为我国科技事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也是科技强国的根基。“十四五” 时期,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达 2497 亿元,较 2020 年增长超 70%中国政府网。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领域,我国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 5 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政府网。我国高被引科学家达 1405 人次,比 2021 年增长 50%,占全世界的 1/5中国政府网。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国坚持 “两条腿走路” 的方式,既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又瞄准国家战略组织基础科研。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 “最后一公里”,也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十四五” 以来,我国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 年达到 6.8 万亿元中国政府网。通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单列管理等试点改革,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从 “实验室” 走向了 “生产线”中国政府网。例如,西安交通大学与 241 家龙头企业合作,形成了独特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共同开展难题攻关,培养了大量工程硕博士中国政府网。
此外,我国的区域科技创新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支撑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深圳 – 香港 – 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成渝、武汉、西安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也在加快推进。
“十四五” 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未来 5 年是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的关键攻坚期。我们要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让我们以 “只争朝夕” 的精神,奋力奔跑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向着 2035 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