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英伟达宣布孵化Robotaxi项目,由资深高级总监Ruchi Bhargava负责,采用与特斯拉FSD相似的“端到端”神经网络技术路线,引发行业震动。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英伟达正式进军自动驾驶出租车领域,更可能重塑Robotaxi的技术格局。本文将结合英伟达的技术路径、行业竞争态势及商业化前景,分析其战略意图与潜在影响。

一、技术路线:端到端+强化学习的颠覆性尝试
英伟达Robotaxi项目的核心是**“端到端”神经网络**,通过仿真技术构建的“世界模型”(Cosmos平台)对模型进行强化训练。这一方案与特斯拉FSD高度相似,但英伟达的差异化优势在于:
- 算力支撑:搭载自研DRIVE Thor芯片,单片算力达1000TOPS,双芯片方案可实现2000TOPS算力,远超特斯拉的硬件配置。
- 数据基础:Cosmos模型已预训练2000万小时合成数据,具备物理规律模拟和多步推理能力。
- 生态协同:Thor芯片已与比亚迪、理想、沃尔沃等车企合作,形成硬件-算法-落地的闭环。
相比之下,当前主流Robotaxi技术分为两派:
- 激光雷达+高精地图派(Waymo、小马智行):依赖多传感器融合与高精地图,成本高但稳定性强。
- 纯视觉派(特斯拉FSD):硬件简化但算法门槛极高。英伟达选择后者路线,意在通过算力和仿真数据优势弥补技术差距。
二、商业逻辑:技术样本验证与生态标准定义
英伟达明确表示,Robotaxi项目并非单纯业务扩张,而是打造“技术样本”。其深层目标包括:
- 验证全链路能力:从芯片(Thor)到物理AI模型(Cosmos),证明其具备自动驾驶全栈技术实力。
- 定义行业标准:通过开放合作(如与文远知行、联想的量产方案)推动Thor芯片成为L4级自动驾驶的通用计算平台。
- 抢占市场窗口:尽管Waymo累计投入120亿美元,特斯拉已试运营Robotaxi,但行业仍处早期(Waymo仅700辆运营车),英伟达凭借30亿美元投入和芯片生态仍有后发优势。

三、挑战与机遇:技术、成本与安全的三重博弈
尽管前景广阔,英伟达仍需直面以下问题:
- 技术成熟度:2024年测试显示,其辅助驾驶软件效果落后于Momenta,与特斯拉FSD的接管率差距显著。
- 成本控制:文远知行基于Thor芯片的方案已将算力成本“砍半”,但端到端模型的训练仍需巨额投入。
- 安全争议:纯视觉方案在极端天气下的可靠性存疑,需通过仿真测试和真实路测积累信任。
四、行业影响: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加速
英伟达的入局可能推动Robotaxi从“技术竞赛”转向“商业化落地”:
- 价格锚点重构:若端到端方案规模化,单车成本下降或使Robotaxi价格低于传统出租车。
- 车企合作深化:Thor芯片已绑定十余家车企,未来或形成“英伟达系”自动驾驶联盟。
- 技术路线分化:激光雷达派与纯视觉派的竞争将更激烈,中间路线(如多传感器+轻量化地图)或涌现。
英伟达Robotaxi项目的意义远超业务拓展,实质是以自动驾驶为切口,构建“物理AI”的基础设施霸权。黄仁勋将其称为“数万亿美元级产业”的起点,而能否在特斯拉与Waymo的夹击中突围,取决于技术迭代速度与生态协同效率。未来两年,随着Thor芯片量产车的普及和Cosmos模型的优化,Robotaxi市场或迎来真正的“甜蜜点”——届时,招手即停的无人车或许不再只是科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