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彩青春暖金秋:大学生军训途中连续两年帮扶老人收玉米,温暖诠释“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九月的开封,秋意渐浓。在开封职业学院新生军训拉练的队伍中,一群身着迷彩服的“00后”大学生们正踏着整齐的步伐行进。阳光透过路旁的杨树,在年轻的脸庞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寻常的拉练,会因为一片金黄的玉米地,成为一场触动全网的心灵之旅。

一场不期而遇的温暖重逢
时间回到2024年9月,同样是军训拉练季。当学生们第一次途经这片玉米地时,看见一位老人正独自弯腰劳作,汗珠顺着他深深的皱纹滑落。没有犹豫,没有指令,学生们自发地冲进田里,七手八脚地帮老人装车、剥皮。临走时,老人笑得合不拢嘴,那质朴的笑容深深印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今年9月13日上午,历史在这一刻重演。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新生们再次发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还是那位大爷,还是那片玉米地,只是这次他的三轮车旁多了位佝偻着背的老伴。教官一声“解散帮忙”的指令刚落,迷彩服瞬间淹没了金黄的玉米堆。
迷彩服与粗布衣的相遇
画面中,年轻的学生们各司其职:有人麻利地掰着玉米棒子,有人蹲在地上飞快地剥皮,还有人一趟趟往返田间搬运。大爷起初局促地搓着手,想帮忙却插不上手,最后只能坐在玉米堆旁,望着这群年轻人憨笑。
这场劳动并非单纯的体力活。剥玉米需要技巧——太用力会扯破皮,太轻又掰不下籽粒。几位来自农村的同学主动当起“技术指导”,教城里的同窗如何用拇指抵住玉米根部轻轻一拧。这一刻,城乡之间的距离在共同劳动中悄然消融。
细节中的感动与思考
细心的学生们注意到:大爷的三轮车锈迹斑斑,轮胎磨得发亮;老伴的袖口打着补丁,指甲缝里嵌着洗不掉的泥土。这些细节让00后大学生们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分量。
该校教师孟老师动情地说:“这片农田距离校园仅几百米,却是许多学生从未踏足的’另一个世界’。”去年参与帮忙的学生曾在班级群里留言:“大爷说儿子在外打工,十亩地全靠老两口。我们走后,他偷偷抹眼泪了。”这样朴实的真情流露,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打动人心。
一场无声的教育课
今年再见时,有细心的女生发现老人手上的裂口更深了,悄悄塞给他一管护手霜。这种跨越年龄的关怀,恰似农田里生生不息的玉米,一茬接一茬地传递着温度。
视频传到网络后,一条高赞评论道:“比一百节思政课更直击心灵。”镜头记录下的画面确实耐人寻味:迷彩服与粗布衣并肩劳作,智能手机和竹编簸箕同框,年轻的手指沾满玉米须,苍老的面颊映着朝阳。没有摆拍的口号,只有剥玉米的沙沙声和此起彼伏的笑声。
教育的本质在泥土中生长
这种未经设计的真实,恰恰诠释了教育的本质——学会看见他人的不易,并在力所能及时伸出双手。当学生们高喊“为人民服务”时,大爷反复念叨的“谢谢”里,带着庄稼人特有的朴实。这些年轻的大学生用行动证明,服务人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夕阳西下时,学生们列队离开。大爷执意要送几个玉米给他们,被婉拒后急得直跺脚。回校路上,有同学打趣说:“明年军训会不会又遇见?”笑声飘过田野,惊起一群麻雀。这轻松的话语背后,是一种温暖的期待,更是一种责任的传承。
金灿灿的启示
或许教育的意义,就藏在这金灿灿的玉米地里——它教会年轻一代,知识不仅要写在试卷上,更要长在泥土中。正如那辆被剥空的三轮车,看似轻了分量,却载满了比玉米更沉甸甸的东西:有关爱,有传承,有责任,更有希望。
这场发生在玉米地里的特殊“军训”,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的善良与担当,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跨越代际的温暖与理解。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样的真情显得尤为珍贵。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永远不会过时。
您是否也被这群大学生和玉米地老人的故事感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感受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