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姑娘于孟汝:两度站上天安门广场的合唱指挥新生代

从青岛一中排练厅到天安门广场,一位“95后”指挥用四个月极限训练诠释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3000人合唱团的气势恢宏,歌声响彻云霄。在这支庞大合唱团的指挥团队中,一位年轻的姑娘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来自青岛的于孟汝,首都师范大学合唱指挥专业硕士研究生。

令人惊叹的是,这已经是她第二次站在天安门广场承担分指挥工作。从2021年建党百年庆典到此次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这位年轻的音乐人用专业与热爱,为国家重大活动一次次奏响青春强音。

青岛一中:艺术梦想启航的地方

于孟汝与音乐的缘分,始于青岛一中的艺术课堂。2019年从一中艺术班毕业的她,始终将母校视为自己艺术生涯的“正式起点”。“高中时我就坚定了走音乐专业道路的想法,一中的培养为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是真正的启蒙。”于孟汝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青岛一中艺术楼排练厅墙上那句“没有技术就没有艺术”的标语,至今仍是于孟汝面对困难时的精神支柱。这句话不仅指引着她的专业道路,更成为她人生哲学的组成部分。

高中时期的于孟汝就已经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她不仅是班里的班长,还是学校学生会的活跃分子。班主任管延琴老师回忆道:“她当时组织能力特别突出,学习和专业都拔尖,在同学中威信很高,不管是班级活动还是学校演出,她总能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

这种“全能型”的成长经历,让她早早养成了自律、负责的品格。而这些品质,正是日后她能扛住国家重大活动压力的关键所在。

从学生到教师:西柏坡支教的成长蜕变

从青岛一中毕业后,于孟汝以优异成绩考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本科期间,她不仅光荣入党,还凭借出色的表现保送本校合唱指挥专业硕士研究生。

就在许多人以为她会直接继续学业时,于孟汝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报名参加共青团中央组织的教育扶贫项目,前往河北西柏坡的一所中学支教一年。

“从台下听课的学生,到台上讲课的老师,这一年让我明白‘责任’两个字的重量。”于孟汝深情地回忆道。在西柏坡支教期间,她所带班级的成绩多次在级部名列前茅。这段经历不仅让她更懂得“引领”的意义,也为她日后指挥合唱工作埋下了伏笔。

四个月极限训练:万次挥拍磨砺出的“定海神针”

于孟汝的第二次阅兵指挥之旅,始于2025年五一假期的一场紧急选拔。当时她刚回到青岛家中,还没来得及享受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就突然接到学校通知的重要活动选拔消息。

凭借在建党百年活动中担任7万观众情绪引导分指挥的经验,她敏锐地猜到这可能是国家重大活动项目,当即决定赶回北京参加选拔。当时已经买不到车票,父母便开车送她,当天往返十多个小时的路程,两人轮流驾驶,还遇上大雨,到家时已是凌晨。

“孩子说想参加,我们就全力支持,哪怕当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活动。”母亲严女士回忆时,语气里满是心疼与骄傲。

选拔成功后,四个月的极限训练随即开启。暑假的北京酷热难耐,室外训练场地甚至没有树荫。每天12小时的高强度练习中,基础挥拍就要重复1万到2万次。为了练体力,姑娘们还在胳膊上绑沙袋;为了保证20名分指挥动作完全一致,老师会用尺子量手的高度、间距,“抬手不能高一分,也不能低一厘”。

更具挑战的是,指挥台之间相隔20米,无法用余光参照,只能靠日复一日的磨合培养“心有灵犀”的默契。于孟汝在采访中说起这些,满是感慨和无悔。

“最难的是‘刻板’里找‘情感’。”于孟汝解释道,分指挥的动作全是固定的,但要带动来自40所高校的3000名非专业合唱团成员的情绪,必须在细节里藏力量。合练时,《保卫黄河》改编后速度加快、间奏缩短,合唱团成员们一激动就容易唱快,她得死死“拽住”节奏;《松花江上》旋律缓慢,又要防止大家拖拍。

天安门广场的声场复杂,第一排的声音和最后排能差两秒。“挥完拍没声音的时候,心里会慌,但必须稳住,因为我们是合唱团的定海神针,指挥要是一慌大家就乱了。”于孟汝说。

家风传承:海军父亲的“一身正气”

“这孩子身上总有股‘正气’,不管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老师同学都这么说。”母亲严女士笑着说,这或许和父亲的海军身份有关。

作为有着30多年军龄的老兵,父亲的严谨与担当深深影响了于孟汝。“做事要踏实,做人要正直,爱国爱家有担当”——这是父亲常说的话,也成为了于孟汝的人生信条。

阅兵结束后放松下来,于孟汝最想做的事就是“好好睡一觉”。从9月2日晚上10点集合,到3日中午结束,她几乎通宵未眠。但疲惫之外,更多的是成长和收获。

“4个月的训练,不光练了技术,更磨了心性。看到身边的‘脆皮大学生’从一开始晕倒30多个,到后来全员坚持到底,我更相信‘当代青年有担当’不是一句口号。”于孟汝坚定地说。

未来展望:传递坚持与热爱的指挥梦

如今,于孟汝已开启研二生活。未来她想继续从事指挥工作,把在天安门广场学到的“坚持”与“热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阅兵彩排时,于孟汝和其他指挥一起背对城楼,听着坦克履带的轰鸣声热泪盈眶;阅兵当天面朝城楼时,透过军乐团的缝隙看到国之重器驶过,大家更真切地感受到“国家强大”的分量。

当振奋人心的旋律响起,她和所有团员都心无旁骛,脑海中翻过了祖国先烈们走过的那一段段艰苦的岁月。“那一刻,我好像和革命先烈的精神同频了,终于懂了‘我们经历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的重量。”于孟汝动情地说。

从青岛一中的排练厅到天安门广场的指挥台,于孟汝用她的坚持和热爱,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音乐追梦人的成长历程,更是一代年轻人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生动写照。

未来,这位年轻的指挥将继续用她手中的指挥棒,奏响更多动人的旋律,传递音乐的力量,也传递着那份源自天安门广场的坚持与热爱。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