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兵装集团分立:重组悬念骤起
2025 年 6 月 5 日,一则突如其来的公告打破了汽车行业的平静。长安汽车母公司兵器装备集团宣布实施分立,其汽车业务将独立为一家新的中央企业,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履行出资人职责。这意味着,原本被纳入东风汽车合并轨道的长安汽车,一夜之间重获 “独立身份”,成为与东风、一汽同级的第三家一级汽车央企旗下核心资产。
此次分立的影响迅速传导至资本市场。6 月 5 日当天,兵装系汽车板块上市公司集体异动:东安动力、湖南天雁直线涨停,长安汽车股价也在午后一度拉升至 5%。市场的积极反应,折射出业界对长安汽车重掌主动权的期待。正如方正证券研报指出,新央企的成立将使长安汽车更聚焦汽车产业,加速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同时为其海外扩张扫清障碍 —— 按照规划,长安汽车今年设定了 100 万辆的海外销量目标,而剥离军工业务后,其国际化进程有望提速。
二、合并暂停:战略博弈与深层矛盾
这场突如其来的 “变局”,实则是前期重组博弈的延续。今年 2 月,东风汽车与兵装集团的合并计划首次公开,便引发业界对 “主导权” 的热议。长安汽车虽行政职级低于东风,但自主品牌发展更为亮眼,2024 年其自主品牌销量突破 200 万辆,新能源车型占比超 30%;而东风集团同期销量中合资品牌仍占主导,自主品牌转型步伐相对滞后。这种 “业务强但职级低” 的反差,导致重组方案在管理层架构、总部选址等问题上陷入僵局。
据财新报道,主管部门曾提议新央企命名 “中国南方汽车集团”,总部设于重庆(长安汽车所在地),但东风系领导在班子成员中占多数。这一方案引发地方政府博弈 —— 湖北作为东风集团大本营,显然不愿放弃对汽车产业的主导权。与此同时,两家企业内部整合难度也超乎预期:从品牌定位看,长安的深蓝、阿维塔与东风的岚图存在直接竞争;供应链体系方面,双方在零部件采购、工厂布局上重叠率超 20%;人员安置更涉及数万名员工的岗位调整。正如匿名分析人士所言,强行合并可能导致 “1+1<2” 的内耗,而长安汽车独立成体系,反而能避免被稀释资源。
三、独立破局:长安的 “双刃剑” 机遇
对于长安汽车而言,此次 “独立” 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从积极面看,脱离兵装集团后,其战略自主性大幅提升。以往受制于军工业务的资源分配,长安在新能源研发投入上常面临 “兼顾军民” 的平衡难题,如今可将 90% 以上的资源投向汽车主业。数据显示,2025 年前四月,长安汽车国内零售量同比下滑 10.6%,但新能源车型销量逆势增长 45%,深蓝 S7、阿维塔 12 等车型成为增长引擎。独立后的新央企体系,有望为其争取到更多政策扶持 —— 例如重庆市政府已表态,将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建设、出口退税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
但独立也意味着要独自面对转型压力。与东风集团相比,长安汽车的国际化短板更为突出:2024 年海外销量仅 35 万辆,不足总销量的 15%,而东风凭借在东南亚的合资工厂,海外占比达 22%。此外,其新能源子品牌仍处于亏损周期:深蓝汽车预计 2025 年实现盈亏平衡,阿维塔则要等到 2026 年。独立后,长安需在技术研发(如固态电池布局)、供应链成本控制(电池自研进度)、渠道建设(海外经销商网络)等方面加速突破,否则可能在 “南北对峙” 中落于下风。
四、行业透视:重组浪潮下的产业逻辑
长安与东风合并的暂时搁置,折射出中国汽车行业兼并重组的深层矛盾。当前,行业正处于 “三重压力” 叠加期:市场容量停滞(2024 年国内汽车销量同比微增 1.2%)、利润持续压缩(头部车企平均利润率降至 5.8%)、新能源转型成本高企(单家企业年均研发投入超 50 亿元)。在此背景下,整合成为必然选择 —— 正如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王侠所言,“内卷” 倒逼产业出清,而兼并重组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从全球视野看,韩国现代起亚、德国大众集团等巨头,均通过并购实现技术互补与市场扩张。中国汽车行业要在 2030 年实现 “全球前三” 的目标,必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母级企业。但整合需遵循市场规律:吉利整合极氪与领克、广汽构建 “大研发体系” 等案例表明,成功的关键在于 “软整合”—— 即文化融合、管理层协同、品牌差异化定位。东风与长安的暂时分野,或许正是为了避免 “拉郎配” 式合并的风险,待各自解决自主品牌竞争力、管理层架构等问题后,再寻求更具可行性的合作路径。
五、未来展望:分立背后的 “合纵” 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分立并非重组的终点。东风汽车在公告中明确 “暂不涉及相关资产和业务重组”,“暂不” 二字预留了政策空间。艾睿铂咨询合伙人章一超指出,整合仍是大趋势,但方式可能从 “行政主导” 转向 “市场驱动”。例如,双方可先在新能源技术研发(如联合攻关 800V 高压平台)、海外市场(共建东南亚生产基地)等领域开展合作,待业务协同效应显现后,再推进资本层面的整合。
对于长安汽车而言,独立后的当务之急是筑牢 “护城河”:一方面加速深蓝、阿维塔品牌向上,2025 年力争新能源销量占比突破 40%;另一方面借助新央企平台,推动与兵工集团的产业链协同 —— 例如将军工领域的材料技术(如轻量化合金)转化为汽车应用。而东风集团则需加快自主品牌改革,岚图汽车能否在 2025 年实现 20 万辆销量目标,将成为其转型成效的关键指标。
结语
长安汽车的 “独立”,是中国汽车央企改革的一个缩影。在 “行政引导” 与 “市场规律” 的双重作用下,行业重组不会因暂时的分歧而终止,反而会以更务实的方式推进。对于消费者而言,期待的不仅是企业规模的扩大,更是产品力的提升 —— 当整合真正带来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时,中国汽车的全球化征程才会迎来真正的拐点。这场 “分与合” 的博弈,或许正是产业升级的必经阵痛,而最终的答案,将写在 2030 年的全球汽车版图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