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的”丰田式”生存法则

当新势力车企仍在为品牌溢价与技术叙事厮杀时,零跑汽车用一份财报撕开了行业竞争的本质:在15-20万元的主流消费区间,消费者需要的不是炫酷的概念,而是实打实的”价值感”。这家曾被戏称为”汽车界优衣库”的企业,正以每年近百万辆的产能规划,悄然改写中国电动车市场的游戏规则。
一、降维打击:当科技配置成为基础项
零跑C10的上市发布会没有激光雷达参数轰炸,也没有飞行汽车的概念渲染,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全系标配L2.9级智驾”和”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这种反行业常态的操作背后,是朱江明对汽车本质的深刻理解——在大众市场,技术必须转化为可感知的价值增量。
数据显示,零跑C系列车型通过垂直整合将整车零部件自制率推高至65%,比肩比亚迪却更聚焦实用领域。其CTC技术并非单纯追求技术噱头,而是通过减少20%的零件数量和15%的结构成本,将电池包高度提升至同级最优,直接转化为后排腿部空间的竞争优势。这种”技术为成本服务”的逻辑,与特斯拉早期通过简化内饰节省成本、蔚来专注用户运营形成鲜明对比。
二、精益生存:从”价格屠夫”到”隐形冠军”
回溯零跑的成长轨迹,其成功源于对两个关键矛盾的精准平衡:
- 规模与成本的悖论
在2019年毛利率跌至-96%的至暗时刻,朱江明没有选择收缩战线,而是加速推进垂直整合战略。通过将电子电气架构、三电系统等核心部件自研自制,零跑建立起比传统车企更敏捷的成本控制体系。这种”重资产模式”在初期需要巨额投入,但当C系列年销突破20万辆时,单车的固定成本摊薄效应开始显现——2024年第四季度毛利率跃升至13.3%,验证了”规模即壁垒”的商业铁律。 - 创新与保守的辩证
零跑的研发策略充满实用主义智慧:智驾芯片选择供应商方案而非自研,将有限资源集中于能直接提升用户体验的配置;车灯、座椅等”非核心”部件却成为降本攻坚的重点战场。这种”抓大放小”的取舍,使其在保持技术竞争力的同时避免了巨额研发投入陷阱。正如朱江明所言:”我们要做的是在10万元车上提供30万元车的体验,而不是反过来。”
三、市场破局:大众化赛道的差异化生存
面对比亚迪、吉利等传统巨头的智能化反扑,零跑的应对之策颇具东方哲学色彩:
- 空间换时间:通过提前布局增程式技术,在2023年迅速推出C16、C10等增程车型,以”油电同价”策略抢占下沉市场;
- 渠道织网:采用”直营+经销”混合模式,在保持品牌可控性的同时利用经销商网络快速渗透三四线城市;
- 产品矩阵:构建A/B/C/D四级产品体系,用B系列(10-15万元)承接主流需求,C系列巩固中端优势,为未来D系列冲击高端预留空间。
这种步步为营的策略使其在2024年实现近30万辆销量,超越蔚来跃居新势力第二。更关键的是,其单车均价始终稳定在15万元左右,避免了像哪吒汽车那样因盲目高端化陷入亏损泥潭。
四、未来挑战:百万辆门槛前的生死时速
尽管已实现季度盈利,零跑的危机感丝毫未减。朱江明清醒认识到:当产销规模突破百万辆时,企业将面临全新的竞争维度——供应链话语权、智能制造能力、品牌溢价能力缺一不可。为此,零跑正在构建三大护城河:
- 供应链垂直整合2.0:深化与核心供应商的合资合作,确保关键部件的稳定供应与成本优势;
- 智能制造升级:借鉴丰田精益生产模式,在金华、钱塘等地打造模块化工厂,提升柔性生产能力;
- 用户运营迭代:通过OTA升级和社群运营增强用户粘性,逐步摆脱对价格战的依赖。
结语:回归制造业本质的胜利
零跑的故事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初心的回归。在这个充斥着资本狂热与技术浮夸的时代,朱江明用制造业的思维解构了汽车革命的命题:当电动化抹平了传统车企的技术壁垒,当智能化尚未形成绝对护城河,真正决定胜负的仍是百年未变的商业真理——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高的价值。这或许解释了为何零跑能在”蔚小理”折戟沉沙后依然稳健前行——它从未偏离汽车工业最朴素的运行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