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原子核边疆:中国科学家合成最缺中子镤同位素

在浩瀚的宇宙中,元素周期表上的每一种元素都是恒星核聚变的杰作,而每一种元素背后的同位素家族更是蕴含着原子核物理学的无穷奥秘。2025年5月29日,一则来自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消息震撼了国际科学界——甘再国研究员团队成功合成了新核素镤-210,这是目前已知的最缺中子的镤同位素。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我国在新核素合成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更为人类探索原子核的极限边界打开了新的大门。

原子核:微观世界的量子城堡

原子核,这个直径仅约十万分之一纳米的微小结构,却承载着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奥秘。它由质子和中子这两种基本粒子组成,通过强相互作用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核素图上,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庞大的同位素家族——自然界中约288种稳定核素如同繁星般点缀在稳定线附近,而更多的则是放射性核素,它们如同宇宙中的”不稳定元素”,不断衰变寻找着更稳定的状态。

镤(Pa)作为第91号元素,位于周期表中锕系元素的开端,具有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其同位素家族中,镤-210因其异常低的中子数而显得尤为特殊。科学家们形象地将这类核素称为”最缺中子的同位素”,它们如同站在原子核稳定性的悬崖边缘,任何微小的扰动都可能导致其发生剧烈变化。研究这些极端核素,就像是在探索原子核物理学的”南极”——那里隐藏着关于核力本质、核结构以及元素起源的最深刻秘密。

合成之路:技术与智慧的结晶

镤-210的合成绝非易事。研究团队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的先进设备,通过熔合蒸发反应这一精密技术,将靶核与入射粒子在极端条件下结合,随后通过蒸发过程形成新核素。整个过程犹如在微观世界中进行一场精妙的外科手术,需要精确控制能量、角度和反应时间等无数参数。

新一代充气反冲核谱仪的应用更是为这一突破提供了关键支持。这台精密仪器能够高效识别和测量新合成的核素,其灵敏度和分辨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科学家们笑称这是他们的”显微镜”和”探测器”,能够在海量反应产物中迅速锁定目标核素。正是这种尖端设备与创新方法的结合,才使得镤-210的合成成为可能。

实验过程中,团队成员面临了诸多挑战。镤-210的半衰期极短,这意味着研究人员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测量和分析。每一次实验都像是在与时间赛跑,需要精确到毫秒级的操作。此外,核反应过程中的各种副反应和干扰因素也考验着科学家的智慧和技术水平。正是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精湛的技术,他们最终成功捕获了这一珍贵核素。

科学意义:打开原子核新视界

镤-210的合成具有多重科学价值。首先,它为核结构理论提供了新的实验数据。科学家可以通过研究其衰变特性、能级结构等,验证和完善现有核模型,特别是对于理解”缺中子”核素的特殊性质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极端核素往往表现出与稳定核素截然不同的行为,可能揭示核力在极端条件下的新特性。

其次,这一发现为超重元素合成研究积累了宝贵经验。超重元素的合成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中间核素的衰变链,镤-210这样的关键核素可以作为”跳板”,帮助科学家设计更高效的合成路径。我国在新元素合成领域的雄心壮志——包括对第114号、118号等元素的研究——都将从这一基础工作中受益。

更为深远的是,镤-210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宇宙中重元素的起源。恒星内部的核合成过程产生了宇宙中的大部分元素,而超新星爆发等极端天体事件则负责合成更重的元素。研究这些极端核素的性质,能够帮助天文学家和核物理学家拼凑出元素合成的完整图景,揭示宇宙演化的化学密码。

中国力量:核物理研究的崛起

这一成就再次彰显了中国在核物理研究领域的快速崛起。从早期的跟随者到如今的并行者乃至某些领域的引领者,中国科学家在核素合成、加速器技术、探测器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突破。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作为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为这类前沿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平台。

甘再国研究员团队的成功并非偶然。背后是几代中国核物理学家的积累与传承,是国家对基础科学持续投入的结果,也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结晶。在核素合成这个高度国际化的研究领域,中国科学家既保持着开放的姿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又坚持自主创新,在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上不断取得突破。

镤-210的合成只是中国核物理研究征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随着加速器技术的进步和探测手段的革新,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科学家将在探索原子核奥秘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为人类理解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和宇宙最深层的规律作出更大贡献。

站在科学探索的前沿,每一次新核素的发现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镤-210的诞生不仅丰富了人类的核素图谱,更点燃了科学家们探索原子核边疆的热情。在这个微观与宏观相连的奇妙世界里,中国科学家正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科学传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