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大厅里,吴侬软语的评弹声回荡在西方建筑的穹顶之下。上海评弹团十位一级演员的表演,不仅让外国观众领略了江南文化的婉约之美,更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完成了中华文明与世界的一次深度对话。这场演出恰逢联合国成立80周年,传统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载体,在这个国际舞台上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艺术超越语言的藩篱,在联合国总部得到了完美印证。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吴新伯观察到,尽管外国观众听不懂吴语唱词,但他们脸上绽放的笑容和专注的神情,证明艺术确实具有超越国界的力量。这种跨越语言障碍的情感共鸣,正是传统戏曲最珍贵的价值所在——它用最纯粹的艺术语言讲述着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智慧。
评弹演员朱琳的感慨道出了许多戏曲工作者的心声:”我们希望借助评弹让世界听到吴语之美,通过传统戏曲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这不仅是一次文化展示,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达。从越剧《梁祝》在中法元首面前的优雅呈现,到昆曲《牡丹亭》在法国巡演引起的轰动,再到昆曲在中国馆大阪世博会的精彩亮相,中国传统戏曲正以越来越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传统戏曲的”破圈”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戏曲工作者们正在用创新思维开拓新天地。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历时十年打磨的《敦煌女儿》,将传统沪剧与敦煌精神完美融合;上海沪剧院培养的近万名爱好者,证明传统戏曲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徐蓉团队开设的”沪语训练营”更是开创性地让数万青少年接触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为传统戏曲培养了新一代观众。
上海评弹团的探索尤为引人注目。他们将评弹《战·无硝烟》进行大胆创新,突破”一桌二椅”的传统模式,借鉴现代戏剧的舞台调度,使表演更加灵活生动。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让传统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生。更令人欣喜的是,评弹团还将这一艺术形式与上海城市文化相结合,展现了曲艺在城市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它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当下的表达。
传统戏曲走进年轻群体的努力同样值得关注。上海越剧院的”青年·戏谈”每月探讨不同文化议题,通过跨艺术门类的碰撞激发创作活力;裘丹莉在B站演绎的越剧版《神女劈观》意外收获大批年轻粉丝,证明新媒体可以成为传统戏曲与年轻人对话的有效渠道。这些创新实践表明,传统戏曲完全可以在保持艺术本真的同时,找到与当代观众沟通的语言。
从联合国总部到世界博览会,从传统剧场到新媒体平台,中国传统戏曲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场革命不是要抛弃传统,而是要让传统活在当下;不是要迎合西方,而是要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正如吴新伯所言:”艺术是相通的。”当评弹的旋律在联合国大厅响起,当昆曲的水袖在大阪世博会上翩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文化展示,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一次平等对话。
在这个全球化与本土化并存的时代,传统戏曲的”破圈”之路给我们诸多启示: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坚守本真的同时拥抱创新;文化交流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在平等对话中相互理解。当上海评弹团的演员们用吴侬软语唱响联合国总部时,他们不仅在传播一种艺术形式,更在搭建一座连接东西方的文化桥梁——这座桥梁将由一代代戏曲工作者不断加固、拓宽,让东方雅韵永远回荡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之下。